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健康指导

健康资讯

健康指导

【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从头到脚

发布时间:2015-10-2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为什么养生要“从头做起”? 

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有近 50 个穴位。人到老年,皮脂腺萎缩,尤其是头部,由于和外界环境接触最多,因而不少疾病都是从“头”而生的。所以老年人更应注意维护头部的健康和卫生。 

经常梳头有益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平时应多吃些含铁较多的食物以增加头发的营养。此外,老年人皮脂分泌相对减少,不要洗头过勤,否则会使头发失去滋润而干燥、脱屑、发生瘙痒。平时一星期洗 1~2 次就可以了,且不宜使用碱性过多的肥皂。 

面部:经常用双手按摩面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体的抵抗力。最好每天早中晚各以双手按摩面部一次,这样持之以恒,可以减少面部皱纹的产生。 

口腔:老年人应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天上下叩齿 15 次左右。 

鼻部:每天用双手大拇指按摩鼻翼,一天两次,每次 50 下左右,坚持不懈,可防感冒或减轻感冒症状。 

眼部:经常将眼球左右上下转动,坚持眨眼,可使视力衰退延缓。在室外可以凝视远处,有目的地观察某一景物。 

耳部:内、外层,轻轻揉捏,久而久之,可保持听力,并增加防冻能力。 

 

当年毛泽东主席为什么钟爱“梳头”? 

据《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记载, “毛泽东喜欢梳头” 。他曾跟身边的警卫员说梳头很舒服,对补脑相当有好处。这并非是玩笑话,梳头养生并非毛主席个人的特殊爱好,中医学说对梳头养生早有研究。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 

依据中医的经脉学说理论,人体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肌肤腠理,气血调和与输养都要靠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传导。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其中,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其华在发” ;肝藏血, “发为血之余” 。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因此头部又有“百脉之宗”之称。 

老年人经常梳头,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 ,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 60~100 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为什么说“摩耳胜过服人参”? 

我们知道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早就阐述了人体衰老的原因: “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 。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通”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中医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摩耳可起到健肾养身的作用。 

老年性听力减弱也是很多老年人都要承受的痛苦。但耳科专家表示,虽然没有很好的办法避免老年性听力减弱,但经常进行耳朵保健可以延缓耳朵衰老,方法如下: 

①揉耳廓:将两手掌搓热,用两手掌的掌心对准耳廓轻轻揉搓,先上下揉,再前后揉,最好转圈揉,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 

②拉耳垂:两手拇指、食指捏住两耳垂,轻轻牵拉,先向上下牵拉 50 下,再向前后牵拉 50 下。 

③钻耳孔:两手的小手指分别插入两耳外耳道,前后旋转,像钻头钻东西一样,连续钻50 下。 

④按耳屏:两手食指按压住耳孔前面的耳屏,一按一松,使外界的气体对鼓膜产生按摩作用,连续按压 50 下。 

⑤推耳背:两手四指并拢托住耳朵后背,轻轻向前推,使耳廓盖住耳孔,然后松开,如此反复推耳背 50 下。 

 

什么是“叩天鼓”? 

叩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具体做法是: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处,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不仅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法,而且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为什么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 

古人十分重视唾液养生。自古以来,养生专家即视口水津液为健康的重要源泉,因此将口水神化异化,赋予它以“金津玉液” 、 “琼浆玉泉”等甘霖美名。 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 ,春秋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 “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 

老年人若想养生保健不妨在清晨起床后,起身端坐,或仰卧、站立,先凝神屏息片刻,轻轻吐气三口,再闭气咬牙,口内如含食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30次,漱口时口内将生唾液,待唾液满口时,用意念分三次将唾液送入丹田。如此三次,称为三度九咽,名为“食玉泉”。初练时可能唾液不多,久练后便会自增。每天早晚各练一次,就会收到很好的养生效果,能使面部润泽,精力充沛,体格健壮。 

 

为什么摩腹能养生? 

名医孙思邈将“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之道。现代医学证明,摩腹不仅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而且还能加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 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①以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剑突下(即心窝部),先左后右顺着摩,各转 21 圈。  

②三指由剑突下再向下顺摩,边摩边移,摩至耻骨联合处为止,往复 21 次。 

③由耻骨联合处向两边分摩而上,边摩边移,摩至剑突下为止。 

④以脐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绕摩 21 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绕摩 21 圈。 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饭前或睡前进行。手法以柔软舒缓为宜,体位可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应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间,不宜摩腹。 

 

乾隆皇帝为什么喜欢坚持“撮谷道”? 

乾隆皇帝在历史上颇有建树,也是历代皇帝中的长寿冠军,享年八十八岁,这与他注重锻炼身体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进入中年后,主要精选了十种锻炼方法,撮谷道即是其中之一。 

谷道即指肛门,撮即提的意思,通俗地讲,撮谷道就是做提肛运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认为,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撮谷道可以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并可调节气血阴阳,从而达到养生健体的作用。  

现代医学也认为,提肛运动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加速静脉血回流,降低静脉压,增强肛门部位抵抗疾病的能力,促使肛肠疾病如痔疮、肛瘘消失,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提肛运动还可以调节肠胃功能,使肠道传输正常,对于便秘和腹泻的患者有调整作用。  

提肛运动可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坐、卧、行站均可进行,方法极为简便:吸气时收缩肛门,如忍大便状;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如尿小便状,一提一松即为一次提肛运动。老年人若每日坚持做 2~3 遍,每次持续 5~10 分钟,对改善肛周疾病大有疗效。 

 

为什么说“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民间谚语常说:“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意思是说经常拍打、按压足三里穴,具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鸡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大量的钙、磷、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 A、D、E等各种营养物质。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足三里位于人的双腿外膝眼直下三寸(把自己的四指并拢即是三寸,这是中医特指的同身寸)、胫骨外一横指处。人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历代医家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认为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能够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具有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说生命“始于足下”?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 “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 ”可见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而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点。观之临床,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为什么说“睡前泡脚胜吃补药”? 

老年人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热水泡脚就是足浴,属于中医足疗法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发生障碍,易诱发多种疾病。热水泡脚则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