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他们一句话,常能帮患者少走“弯路”

发布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230222162948.jpg

  琐碎而重复的导诊工作看上去不起眼,但导诊员的一句话常能帮助患者少走“弯路”。在医院门诊楼,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患者指明门诊科室的方位,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全程陪诊服务,为电话咨询的患者答疑解惑……在患者眼中,他们犹如医院里的“通行绿卡”;在医生眼中,他们是可靠的左膀右臂。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导医。

  01 导诊员的舞台

  “您看哪个科呀?”2月8日上午,北京老年医院门诊楼二层内三诊区分诊台,王春梅看到一位手拿挂号单、满脸茫然的老大爷站在一旁,热心地上前询问,随后将他带到了心内科候诊区。

  “谢谢”是北京老年医院导诊员王春梅在工作中最常听到的话,一声声感谢源自患者拥有了暖心的就医体验。

  王春梅已经从事导诊工作3年了。3年来,她早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常常患者还没开口,她就能通过对方的眼神、行动,判断其是否需要帮助。北京老年医院在门诊楼一层大厅安排了两名导诊员,在外科、骨科、内一、内三4个诊区各安排了一名导诊员,负责不同诊区的导诊工作,每月轮岗一次。

  除了提醒患者到二次分诊系统报到、回答患者的种种疑问外,王春梅还会辅助医生记录患者的一些检查数据。分诊台的桌子上,放置了一台电脑和一部座机电话。“如果患者的检查数据达到危急值,检验科就会打电话给分诊台护士,我们记录下危急值后再转达给医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给予患者治疗。”王春梅一边介绍,一边打开手边的记录本。

  在这个32开的本子里,密密麻麻记满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日期、姓名、科室等。“每项数据对于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即使再忙,我们也不能漏接一个电话。”王春梅说。

  在门诊就诊的高峰时段,王春梅和其他5名导诊员经常像陀螺一样,忙得停不下来。“近期门诊量大约在日均1400人次,每月还会有两三名患者需要全程陪诊。”王春梅说,出于安全考虑,医院禁止电动轮椅进入建筑物,每当遇到乘坐电动轮椅而又无人陪同就诊的老年人,导诊员会建议其换乘医院的轮椅。随即就是一场就医接力:一楼大厅的导诊员推着老人,帮其挂号,将老人送到就诊诊区后,与分诊台的导诊员做好交接。

  “接下来,我会陪着老人扫码报到、就诊检查、开药取药,最后将老人送上停放在门口的电动轮椅。”王春梅介绍,为避免出现无人值守的情况,陪诊前她会协调一名一层大厅的导诊员暂时到内三诊区分诊台替班。

  02 要求变宽了

  王春梅曾是一名呼吸科病房护士,调到导诊员岗位后,她发现新岗位对于知识面的要求变宽了很多。“之前我懂呼吸科的知识就行,现在各科的医学知识都要掌握。比如,同样表现为肚子疼,有的患者可能是宫外孕,有的患者可能是急腹症。”王春梅都要有个初步判断,以指导患者挂到对应科室的号。

  除了担任医院的“小灵通”,导诊员还算是“沟通专家”。王春梅介绍,该院导诊员多是大嗓门。“很多老年患者听力较差,在回答老人问题时,导诊员会趴在老人耳边,一边提高音量,一边放慢语速,必要时还需要一遍遍重复。”

  03 连接医患的纽带

  北京老年医院里老年患者居多,对于问诊时医生交代的检查和用药事项,老年患者很难全部记住,从诊室出来后往往会向王春梅求助。“导诊员就像连接患者和医生的纽带。”王春梅说。

  今年2月初,一位老年患者经过心内科医生的问诊和检查,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被建议到精神专科就诊,以排除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老人离开诊室后,边走边嘟囔:“我明明是心脏不舒服,跟脑子和精神有什么关系?真是碰到庸医了。”王春梅听到了,赶紧跑过去说:“大爷,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大爷把他的苦恼说了出来。

  “医生这么推荐,肯定有他的理由……”王春梅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向他详细解释,在做通思想工作后帮他挂了精神卫生科的号。经过问诊和检查,老人果然被确诊为焦虑抑郁症。

  04 跨越数字鸿沟

  “怎么了您?”北京老年医院内三诊区分诊台的正前方不远处,几台门诊服务一体机整齐排列。一对老人在机器前徘徊,身着花袄的奶奶左顾右盼。王春梅立刻来到老人身边,询问情况。

  “您要打票据是吧?这台机器这会儿不出纸了,您到这台来。”说着,王春梅引导着老人来到另一台机器前,插卡、点击屏幕、引导老人输入数字。不到一分钟,一张长长的单据从机器里吐出来,拿到单据的老人满意地离开了。

  王春梅观察发现,很多老年患者由于不想麻烦亲属,选择独自就医。可面对挂号机、缴费机、自助服务机等智能设备时,他们常常手足无措。导诊员,则是帮助他们跨过这道数字鸿沟的人。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