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导
[全国爱眼日 科普系列]
为什么说眼睛是观察疾病的“窗户”?
眼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全身疾病在眼部也会有表现,同时眼底是全身唯一能够无创性直接看到身体血管的部位,因此我们说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也是观察疾病的“窗户”。比如老年人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病变往往提示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的发现,则往往提示糖尿病的可能;双眼视乳头水肿或视野缺损的病因很可能是头颅内占位性病变、恶性高血压、尿毒症等所致;双眼较重的葡萄膜炎中部分患者是由于结核、艾滋病、梅毒等全身疾病所致。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患糖尿病、高血压、垂体肿瘤、尿毒症等疾病是到眼科看病时发现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眼睛这扇观察疾病的“窗户”。
视物异常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人90%以上的信息是由眼获得的,保持正常的视力是非常重要的。视物异常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一方面影响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如行走、做饭甚至大小便等自理能力,同时摔倒、发生意外危险的机率增加,这样的老人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视物异常可影响老年人通过看电视、看报、上网等获得信息的能力,部分老年人也因此失去了愉快的心情、甚至变得抑郁、性格古怪。可见视物异常对老年人生活影响很大,而在我国老年人中视物异常主要的疾病为白内障,多数白内障可通过仅仅2~3毫米甚至更小的切口就可以恢复视力了。因此如果老年人视物模糊,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老年人流泪是怎么回事?
在医院眼科门诊,常有不少以流泪为主要症状来看病的老人。有的老人因为长期流泪,不断擦拭双眼,已造成眼皮红、肿、痛,甚至糜烂;有的老人为了消除流泪症状,自行购买各种眼药水,包括激素类眼药水,但使用以后,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老人多处辗转就医,一定要找出原因;还有的老人担心自己的眼睛会因此失明,惶恐不安。其实,这些忧虑和惶恐大可不必。
眼泪由两眼的泪腺,副泪腺及结膜产生。眼睑(俗称眼皮)靠近内眼角边缘处有两个小孔,称为泪小点,眼泪就是这两个小孔流入泪道,后排到鼻腔里。正常状态下,泪水的流出是一个主动的“泵”过程,随着不断眨眼,眼睑肌肉收缩、舒张,泪水被不断“泵”入泪道。若泪腺发生病变或眼受到刺激导致泪水分泌增加,或者泪道因疾病阻塞、泪小点位置异常和“泵”功能减退,都会导致眼睛流泪症状。
随着人们卫生习惯的改善,真正由于泪道炎症导致泪道阻塞而出现流泪症状的老年患者日益减少。因眼部疾病(如沙眼、外翻、结膜松弛、倒睫、角膜炎等)导致流泪的情况也不是太多。临床资料显示,约90%的老人流泪属于功能性异常。这些老人的泪道很通畅,眼部也没有明显病变,之所以流泪,主要是因为眼皮松弛,肌肉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此外,因眼白(结膜)松弛导致眼泪不能正常分布和流动而直接排到眼外,也是老人流泪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流泪症状的老年人首先应去医院就诊,排除流泪是否由眼部疾病引起,包括泪腺疾病、倒睫、泪道阻塞、结膜松弛等,若确有器质性病变,应及时诊治。
吃什么对眼睛有好处呢?
吃什么对眼睛有好处呢?这是许多老年人很关心的问题。首先,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对眼睛有益。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易产生视疲劳,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盲症。维生素A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干眼病。长期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每天应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植物性的食物有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和柿子等。其次,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对眼睛也有益。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晶体的成份之一。如果缺乏维生素C就容易使晶体混浊而导致白内障。因此,应该在每天的饮食中,注意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比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和桔子等含量较高。第三,丰富的钙粉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虾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松鱼、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含量。此外,老年人应多吃一些黄色的玉米。由于老化,黄斑部的脂肪氧化、受损而遭到破坏的时候,就会出现黄斑变性、视力下降,甚至会导致失明。而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凭借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吸收进入眼球内的有害光线,保持黄斑的健康。
老年人应如何配镜?
现实中,大家都将老花眼视为年老的标志,很多40岁出头的人老花之后,因为不服老而硬撑着不肯戴老花镜矫正视力,这样反而加重眼睛负担。因为老花眼要是不戴眼镜,即使勉强看清近处目标,也会由于强行调节、睫状肌过度收缩,产生种种眼睛疲劳现象,如眼痛、头痛、视物模糊等,所以眼睛老花后要及时佩戴合适的老花镜进行矫正。
大多数老人眼花了往往不到医院检查,而是直接配镜甚至购买成镜,其实这样有很大的危害。老花镜因人而异,如果度数不准,不但不能解决花眼问题,反而会增加视疲劳,长时间佩戴会引起眼病。许多老年人买了很多副老花镜,结果没有一副合适的,常常睡不好觉,眼痛,记忆力减退,头晕脑涨等。如果不随便买花镜,而是准确验光后科学配镜,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老年人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提高整个人的精神状况。同时提醒,随便戴别人的花镜或者老伴俩共用一副眼镜,也会增加视疲劳,对视力危害较大。
老年人不仅仅花眼,到了老年,近视、远视、散光的度数一般都会有变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的屈光系统会有变化,如密度增加,透明度下降,曲率也会有变化,眼睛的屈光状态和年轻时不一样,所以必须重新准确验光,结合验光结果才能配出适合自己的老花镜。老年人配眼镜必须先经过眼科医生检查,排除老年性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各种眼底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等,这些老年性眼病都会影响视力,只有在病情得到有效治疗、且稳定的情况下才能验光配镜。
老年人的老花镜也要定期更换。老花是由于晶状体老化所引起的,随着人年龄的增大,晶状体老化程度会增加,所需矫正的镜片度数只有相应增加,才能适应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具体更换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当老人戴眼镜看报感到吃力,眼睛酸胀不适时,就应当更换。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视疲劳?
视疲劳已成为眼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自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出现眼及眼眶周围疼痛、眼睛发酸和发胀、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严重者有头痛、恶心、眩晕、颈部肌肉紧张、肩部酸痛等症状,甚至可诱发其他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睛调节力就会下降,各部位机能都会有所衰退,这是必然现象。
该病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疲劳综合征。其发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视环境的因素,包括照明、眩光、长时间进行精细视力作业等;也有自身身体的因素,如身体健壮的人较少视疲劳,而身体虚弱的人多有发生,老年人比年轻人容易出现等。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眼部本身的因素,如屈光不正者所配眼镜不合适、患有眼部的一些炎症疾病等。
在预防及治疗视疲劳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视疲劳症状时先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眼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视疲劳;第二,消除引起视疲劳的各种因素;第三,可适当用一些解除眼疲劳的眼药水或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合的药物。与此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预防视疲劳。
为什么年龄大了都会“花眼”?
一般人 40 岁以后,眼睛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花。年龄每增加 5 岁,老花镜的度数增加 100~150 度。人到 75 岁以后,很多老年人的眼睛调节力几乎完全丧失,看书、写字等近距离工作就会感到很困难,必须佩戴高度数的“老花镜”才能看清楚。
正常眼睛看物体时,需要通过调节功能改变屈光力,这种调节功能也是晶体在睫状肌的作用下,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薄,实现看近和看远的功能。由于随年龄增加,晶体逐渐硬化、睫状肌功能衰退、这种调节逐渐困难,使晶体固有弹性减弱在看近时晶体变凸作用不同程度地降低,调节作用相应减弱,出现近视力模糊,并有眼胀,头痛等症状。如以前为正视眼,大约在 45 岁后就会逐渐出现近距离工作或阅读困难,最终表现为看远尚可,看近不清,若在眼前加适当的凸透镜(即老花镜片)才可看清近物,这就是老花眼。另外,白内障术后的无晶体眼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的调节功能没有了,同样会表现老花眼所出现的症状。
为什么中老年人需要每年查一次眼底?
因为许多全身性疾病与眼底变化有密切关系。当全身性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眼底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异常变化。通过检查眼底,可以帮助明确诊断,也可根据眼底的改变对全身性疾病进行有目的的治疗。而且,眼底血管是唯一在活体直接观察到血管的组织。
众所周知,40 岁以后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高发年龄。尤其是糖尿病能导致多种眼部疾病,其中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高发,常导致视力减退甚至盲目,因此早期的发现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同糖尿病一样,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些疾病所导致的眼底病变越早期发现,治疗和预后也越好。因此,建议中老年人都应每年常规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人,一定要三个月到半年查一次眼底。每次根据检查情况,详细了解眼底病变,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时就医。
定期进行眼部的检查,尤其是有眼病家族史的,不仅能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眼病,还会及早发现全身的潜伏期的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就在眼部),对其他全身病的及时治疗也有很大意义。
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会出现“近视”呢?
许多老年人看书读报视近物时都要戴老花眼镜,但有些老年人会感觉一段时间看近的视力增加,可以不戴眼镜看书报了,难道老年人也会发生近视么?
人体各组织器官都经历发育、成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眼的视机能及眼的形态随着年龄增长也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核硬化度增加,至高龄时晶状体内部可成为一硬块,以致核与皮质不易区分。当各种原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状体囊渗透性改变及代谢紊乱时,晶状体蛋白变性,纤维间出现水裂、空泡、上皮细胞增殖等改变,致使透明的晶状体变为混浊,称为白内障。当发生了老年性白内障,在白内障初期时,晶状体肿胀,晶状体核日趋硬化,该部光学密度增加,屈光力增强,逐渐发生老年性核性近视,这是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信号。晶状体核硬化继续增加时,可以发生视物变形和视力减退。随着晶状体混浊的扩展,晶状体皮质水肿减退,整个晶状体里灰白色混浊,使患者视力发生严重障碍。所以当您发现以上情况应上医院眼科详细检查一下为宜,以便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老年人视力下降常见哪些原因
眼睛是视觉器官,它接受光的刺激,使机体能够感知到客观物体的形象、颜色和运动。眼睛的主要功能是看东西,医学上将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的能力,即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视力。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眼的部分功能会逐渐减退,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力下降是老年人就诊眼科的主要症状之一。多项调查研究对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老年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白内障:白内障的发病率很高,已成为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但在晶状体混浊的初期,混浊常常位于晶状体周边,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但当晶状体混浊达到瞳孔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视力下降。
屈光不正:在日常的眼科门诊中,老年人屈光不正的病例中除了属于一般人群的屈光不正外,还有一部分可能与老年人屈光调节衰退有关。而老年近视的发生可能与晶状体核硬化或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晶状体膨胀导致屈光增强有关。
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视力减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黄斑区是人眼视觉最为敏锐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眼的黄斑区出现衰老和退变是引起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重要因素,从而会引起老年人的视力下降,严重者会导致失明。
青光眼:人群中青光眼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会出现虹视、夜盲、视野缩小等症状,这都是视力下降的表现。
此外,由于老年人视网膜老化变性引起的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血管性病变,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病变或视网膜动脉硬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原因,引起视网膜缺血、出血、玻璃体积血等眼病也是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常见原因。
老年人视力下降有哪些早期信号
老年患者出现早期视力减退一般表现为看远不清或看近不清或看远看近都不清,另外也可表现为视物变形、虹视、眼前闪光感、眼前遮挡感、视野缩小和一过性黑矇,使视物模糊并伴有眼痛、眼胀、头痛和恶心等症。如果老年人发现自己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症状,都要及时到眼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的眼部检查来诊断眼病。
到眼科门诊后,医生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检查过程中首先应当做视力检查,了解确切的视力情况,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并进行细致的验光,以除外屈光不正和老视。若远、近视力均不好,则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眼科检查,如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屈光间质有无混浊,如角膜瘢痕、变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有无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包括外伤所致)、闭角型青光眼等。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对大部分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病变可以明确诊断,不能确诊的病例可以通过视野检查除外视神经和视路病变,必要时行眼底血管造影、全身及脑部检查。若以上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应除外弱视。另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描述的其他症状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
老年人视力逐渐下降如何就医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在生理上不可避免会出现眼部的衰老和退化,许多老年人都会感觉视力逐渐下降,有些老年人会出现看远视力下降,有些老年人会出现看近视力下降,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许多老年人不以为然,殊不知很多疾病都会导致老年人视力逐渐下降。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白内障,其次还有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及颅内病变等。因此老年人如果发现视力逐渐下降应尽早到眼科就诊,做规范的视力、眼压、眼底检查,必要时还要行视野、眼底荧光造影、OCT等眼科特殊检查,同时还要在内科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头颅CT,以排除全身性的疾病。
(1)白内障: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初期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而后逐渐加重,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患了白内障不仅影响视力,而且有些患者视野也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发现早期白内障,应定期到眼科检查,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手术治疗。
(2)黄斑变性:也是导致老年人视力逐渐下降的重要原因,是老年人常见的眼底病之一,是一种累及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变性眼底疾病,表现为中心视力逐渐下降,可伴有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失明。有上诉症状的老年人常需要进行眼底荧光造影、脉络膜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殊检查。黄斑变性通常为一眼先发病,起初常被忽视。大约有40%的黄斑变性患者在五年内两眼先后发病。患者往往在疾病处于进展期,或双眼受累后才去就诊。因此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心视力,预防失明。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这种病刚开始时不痛不痒,等到发现视力下降时,视网膜病变往往已经很严重,最后不但致盲,因为疼痛剧烈,甚至还要摘除眼球。因此,只要发现有糖尿病就应该定期到眼科散瞳检查眼底,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眼底荧光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等特殊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青光眼:患者在视力下降的同时还可能合并头疼、眼胀以及视物范围缩小等症状。有些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已经发展到晚期,因此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定期到眼科检查。
(5)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该病变患者大多合并有全身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这类患者不仅要行眼底、视野、荧光造影等眼科检查,还需要在内科行血压、血糖、血脂及颈动脉彩超等全身检查。
(6)颅内疾病所导致的视力下降:更应该值得重视,有时会危及生命。应及时行头颅CT或核磁检查。
老年人视力突然下降如何就医
老年人突然发生视力下降,很可能是眼科危症的先兆,因此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去医院眼科就诊,排除以下疾病:
(1)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多发生于老年人,主要发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塞、血栓形成、血黏度高、血管痉挛、眼压或眶压高、外伤、感染和手术等;多为单眼发病,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之一。视力突然急剧下降至只有手动或光感,少数患者可出现先兆症状,即单眼出现一过性黑矇,数分钟后视力可恢复正常;可以反复发作多次,最后发生阻塞,视力则不可恢复。此病多见于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上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眼科就诊,行眼底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同时在内科行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查。该病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因视网膜组织的坏死而造成不可逆的完全失明。
(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突然眼红、眼胀、视力下降伴头疼、恶心呕吐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常见症状。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过度劳累、精神创伤、情绪波动或气候突然变化可诱发此病。急性闭角青光眼发病急,眼压急剧升高,在短时间内可致失明。因此需要及时到眼科就诊,进行眼压,眼底及视野的检查。
(3)玻璃体出血:多见于原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人。出现急性视力下降,大量出血会严重影响视力,在眼科就诊的同时还应到内科排除相应的全身疾病。
(4)视网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的老年人,常双眼先后发病。该病与患者的年龄、遗传、变性、外伤、无晶体等因素有关,多数病例突然发病,有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不少病例曾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如有上诉症状应及时到眼科散瞳查眼底,同时行眼科B超的检查,以排除视网膜脱离。
(5)脑血管疾病:部分脑血管意外患者会突然出现视力下降,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半侧身体和半侧面部感觉、运动障碍,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征兆,应该立刻就医,在眼科检查的同时应行头颅CT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当发觉自己视物的范围缩小或有缺失时该如何就医
视物范围缩小或者缺失常常提示老年人患有某种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脑部肿瘤、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如果老年人自我感觉视物范围缩小或者缺失,需要尽早到眼科门诊就诊,就诊时需要详细描述视物范围缩小或缺失的时间和程度,有无明确的诱发原因,是否伴随视力下降、眼痛和头痛等其他症状,有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眼科医生除了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外,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视野检查,通过视野计检查,可以准确地描述视野缺损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程度等;不同疾病引起的视野缺损形态可有不同,相同疾病不同严重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的视野缺损特点。医生可以通过视野检查结果,分析疾病原因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做全身及脑部检查,以排除全身及颅内疾病。多数引起视野缺损和缩小的疾病,如果尽早到眼科积极诊治,可使视野缺损减轻;反之,延误治疗可使视野缺损持续存在或者缺损范围增大。
眼睛看东西变形表现可多样,有的人会表现为看东西变大或变小,有些则表现为看东西有重影,这往往提示老年人罹患某种眼科疾病。
(1)视物变大或者变小:视物变大,多由于老年人视网膜水肿尤其是黄斑水肿导致,多见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引起;相反视物变小,往往提示可能患有黄斑部萎缩性疾病,常见的原因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性疾病。
(2)看东西有重影:可表现为将一个目标看成2个,常见的原因为眼肌麻痹、脑肿瘤等疾病所引起;也可表现为将一个目标看为2个以上,常见的原因为初期白内障和不规则散光等。
当发现自己看物体变形时,应该积极前往眼科门诊就诊,就诊时可以向医生详细描述看物体变形的具体表现与时间,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比如视物范围缺损等,眼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视力、裂隙灯、散瞳查眼底等常规眼科检查,还有可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检查:①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可以更详细、动态地了解患者眼底情况而明确诊断;②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可以更精确地了解眼底病变,将疾病的程度变成详细的数据,为制订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③有视物重影的患者需要进行同视机和复视像检查,明确眼部肌肉情况。
总之,多数视物变形提示眼部疾病,需要积极尽早前往眼科门诊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当老人一侧眼睛视力下降时该怎么办
有些老年人可能出现过突然的一侧眼睛的视物不清或视物不见,一部分人很幸运通过休息得到了缓解,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一过性脑血管痉挛或缺血,也可见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前兆、视盘玻璃膜疣等疾病。因为有这种情况出现,一些老年人可能对此不够重视,而且当邻居或亲朋好友也有类似症状出现时,反而阻止别人就医,而延误了治疗。
然而大部分单眼的视物不清或视物不见却不能自行缓解,而是眼部疾病或脑血管疾病的表现。眼部疾病如青光眼急性发作、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炎、黄斑病变、角膜病变等。这些均需要到眼科门诊进行专业的检查,如裂隙灯、眼压、眼底、视野、眼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后需积极治疗,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影响视力预后。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急重症之一,也是老年人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该病,并应积极地进行抢救。该病发病90分钟就会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期,导致视网膜组织的永久坏死而造成不可逆的失明。而老年人较常见的青光眼急性发作,可以通过裂隙灯、眼压、视野、眼底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眼底病变包括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通过眼底的检查也可以明确诊断,这类疾病也需要早期治疗,保存患者的有用视力。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突然的单眼视物不清或视物不见,排除眼部疾病后则需要行头颅CT进行排查,以便明确诊断和及时施治。
所以我们建议老年人出现一侧眼睛的视物不清或视物不见时,即便是没有疼痛不适感,也需要及时到就近医院眼科就诊,抢救有用视力,保障生命安全。
患有哪些疾病的老年人应定期到眼科复查
经常有老年人去眼科看病,医生反复叮嘱,让定期到眼科复查,好多老人不明白,其实一些疾病需要到眼科定期复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造成视功能的严重损害。如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每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定期复查眼底,一般需要散瞳详细眼底检查。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控制欠佳,则早期即出现糖尿病病性视网膜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查眼底,通过眼科详细的检查,以确定最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保留有用的视力。患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需要定期查眼底,通过眼底血管的检查反应全身的血管情况,从而可以辅助指导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用药。
还有一些眼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如青光眼患者一般需要监测眼压,眼压控制较好的情况下也需要3个月到半年常规复查视野及眼底视神经的改变,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波动,指导用药。另有一些眼底疾病(如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变、视神经病变)需定期查眼底,白内障、眼科术后或行特殊眼部治疗之后等也需要定期复查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因此,如有这类疾病,定期复查是十分必要的;如医生嘱咐定期到眼科复查,老年患者也应遵医嘱执行。
老年人伴有眼痛眼红的急性视力下降常见于哪些疾病?
老年人伴有眼痛眼红的急性视力下降最常见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它是一种以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段组织改变为特征的眼病,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女性,病人常有远视,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情绪激动、寒冷、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胆碱药物、长时间阅读、疲劳和疼痛都是本病的常见诱因,有家族遗传倾向,一般在急性发作之前会有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小发作多出现在傍晚,突感雾视、虹视,可能有患侧额部疼痛,或鼻根部酸胀,休息后缓解。出现这种症状还可见于角膜擦伤、视神经炎(伴眼球转动痛,无眼红,此病多见于年轻人,老年人较少见)、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和眼内炎(有明确的眼部手术史)等疾病。
为什么有的老年人白天视力较好,夜间视物明显模糊?
白天视力好、夜间视力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夜盲。视网膜上司视力的细胞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感强光(明视觉)和色觉,主要集中在黄斑区;视杆细胞感弱光(暗视觉)和无色视觉,分布于偏周边的视网膜。所以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时,视杆细胞受损则发生夜盲。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该病属于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病,可见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均可见到,也有的散发。性连锁遗传不到10%,但发病早,损害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0%,发病较晚,损害较轻,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夜盲是最早期的症状,出现夜盲者应去医院散瞳检查周边视网膜情况,如诊断为该病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每1、2年随诊一次,注意避光,平时可戴太阳镜。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后一些病人也会反映暗视力差;③晚期青光眼患者周边视野损害明显的。④还有一些白内障患者对比敏感度下降,一些患者在晚上可能会出现视力不如白天好,尤其是皮质性白内障和后囊下性白内障。
为什么有的老年人白内障术后视力不好?
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因素有很多,术前光定位、色觉的检查、年龄、术前的屈光不正及眼底情况都与之相关。因为术前光定位差、色觉分辨不好代表了视功能水平差,说明术后视力一般都会较差,年龄越大,患眼底病的机率越高,而眼底情况不好,术后视力一般较差。有些患者术前白内障较重而影响眼底检查,有可能存在眼底病变不能查到,由于眼底病变的存在而影响白内障术后的视力。
另外,白内障术后植入的人工晶体在囊袋内位置前移也会引起术后视力的下降。
白内障术后视力好坏也与全身性疾病相关,如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已经影响到黄斑区,即便是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也不会明显提高。如患者有免疫系统疾病,术后一般炎症反应会比较重,恢复起来很困难。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很差,或原来已存在较严重的眼部疾病都会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
为什么青光眼、糖尿病、眼底病的患者要及早做白内障手术呢?
患有青光眼、糖尿病、眼底病的白内障患者,为了更好地治疗这些疾病,需要及早做白内障手术。首先摘除了混浊的晶状体可以清晰地观察眼底的变化,更好地控制青光眼对视神经的损害;其次一些青光眼的病人因为眼轴短,小眼球,随着白内障的发展晶状体的膨胀,发生瞳孔阻滞型青光眼的机率增大。为了避免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害影响视力,这类病人即便是晶状体混浊不重,待药物降低眼压后,也要及早行白内障手术。瞳孔阻滞型青光眼行白内障手术,可以从发病机制上有效阻止青光眼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后前房加深,行房角分离术易于分开虹膜周边前粘连,可以恢复小梁网的功能,有效地降低眼压,术后再次粘连的机会较小;再次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重,目前白内障手术方式主要是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超声能量会对角膜产生一定的损害,如果术前角膜内皮功能已经很差,手术后角膜并发症的机率就会增加,轻者角膜水肿,重者角膜失代偿,所以这类青光眼的病人要早做白内障手术。
各种眼底疾病都会对视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如视网膜血管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早期进行白内障手术,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观察眼底,使这些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有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吗?
虽然多年来都在寻找有效的药物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老年白内障确切病因不清,可能与眼晶状体受到氧化损害,尤其以活性氧自由基的损害为重。晶状体细胞内有一套有效的抗氧化机制以抵抗氧化损伤,包括过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目前有研究应用2%谷胱甘肽滴眼液能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也有研究证明牛黄酸滴眼液,对实验性白内障和初发白内障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还有研究甲状腺素能延缓老年皮质性白内障的发展。而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延缓白内障发展的药物主要有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氨碘肽滴眼液、麝珠明目滴眼液及一些口服的中成药物,疗效因人而异,尚没有有效的药物能使混浊的晶状体变透明,也没有药物能阻止白内障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降低患白内障的风险?
如何预防白内障的发生和降低患白内障的风险是我们许多老年人关心的问题,白内障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过量饮酒、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药物也可导致中毒性白内障,要注意以下几种药物:糖皮质激素、氯丙嗪、缩瞳剂、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萘和汞等。放射线可导致放射性白内障:如微波(太阳射线、宇宙射线和电视、雷达、微波炉等)、红外线(多发生于玻璃厂和炼钢厂工人中)和电离辐射(中子、X线、γ线及高能量的β线)等。外伤也可导致外伤性白内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从而来预防白内障的发展。
老年人等到“什么都看不见了”才行白内障手术对吗?
目前还有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白内障要等到什么都看不见了再做手术。那是因为以前白内障手术方式主要是行白内障囊内或囊外摘除,把变硬的晶状体核整个摘除,这种手术方式需要等到晶状体核变硬,有利于手术操作。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改进,目前的手术方式主要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仅需2~3毫米的切口即可完成手术,对眼部损伤较小,不需要把大块儿的晶状体核摘除,而是通过超声能量吸除核碎块。可想而知,晶状体混浊越重,核越硬,超声乳化时所用时间和能量也就越大,对眼球的损伤就会越重,术后恢复就会越慢。而且患晚期白内障的老年人居多,老年人体质差,常伴有各种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情况差,风险高。因此,白内障患者视力在0.5以下为最佳白内障手术时期。
白内障手术前后要注意什么?
白内障手术术前应注意休息,按时起居,劳逸结合,戒烟酒;防止受凉、感冒,以免咳嗽影响手术;多吃清淡有营养的食品,避免暴饮暴食,保持二便通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情绪;术前洗澡,洗头,保持清洁;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完善术前的眼科及全身相关检查;术前3天点抗生素眼药水;避免过度揉眼,保持眼部卫生;术前10天,应停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等)。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眼部受压及磕碰;避免用力咳嗽、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多吃清淡有营养的食品,避免辛辣食物,保持二便通畅;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力挤眼、揉眼及脏水进入眼内;术后10天内避免洗头、洗澡,术后3个月内避免游泳;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仍要控制好血糖、血压;术眼用抗炎的眼药水,按医嘱进行减量;术后1天、1周、2周、3周、1个月和3个月复查。
为什么有的老年人会出现视野缺损?
视野是指单眼水平向前注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视野缺损是指视物时,视野的空间范围不完整,表现为视野范围内有固定性阴影挡住视线,或者某个方向视野范围缩小变窄。视野缺损常常表示老年人患有某种疾病,常见的疾病有青光眼、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脑部肿瘤或脑出血等。多数引起视野缺损的疾病如果尽早积极诊治,可使视野缺损范围缩小或者消失,反之,延误治疗可使视野缺损持续存在或者缺损范围增大。
老年人如何早期发现视野缺损?
分别遮盖任何一眼,会发现双眼视野范围有部分是重叠的。如果单眼视野缺损位于双眼均可看到的视野范围内,可能由于健眼可看到此范围,而掩盖了单眼视物缺损;也就是说如果左眼看不到的范围正好落入右眼能看到的部位,就不容易被发现。老年人如何早期发现视野缺损呢?自我检测方法为,伸出一只手,轻轻遮挡一眼,此时注视前方某目标,仔细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范围内有没有部分区域看不到、看不清,或者所看到的区域明显缩小。正常人的视野范围约上方56度、鼻侧65度、下方74度和外侧91度。如果存在上述情况,就提示老年人可能存在视野缺损。上述检查仅为粗略的自我检测,如果老年人自我感觉存在视野缺损,可以到医院进行精确的视野检查,通过视野计检查,可以准确地描述视野缺损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程度等;不同疾病引起的视野缺损形态可有不同,相同疾病不同严重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的视野缺损特点;医生可以通过视野检查结果,分析疾病原因、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
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会出现固定的黑影?
人要保持正常的视野就要求视野范围内每一个部分都要通过“视觉通路”传导给大脑;“视觉通路”包括眼球、视神经、以及部分颅内神经、脑组织;而“视觉通路”的异常可引起一部分应该看到的物体不能通过此通路正常传导到大脑,而不被大脑“看到”,从而显示为视野内该部分缺失、或者变暗而显现固定性黑影。引起老年人固定性黑影的疾病多种多样,眼部疾病有白内障、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脉阻塞等;此外颅内肿瘤、脑梗塞、鼻咽癌等全身疾病也可引起固定性黑影。老年人一旦发现眼前有固定性黑影,应该及时就诊,到眼科检查,尤其要做视野检查,可根据固定性黑影的位置、形态、大小等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会出现黑影飘动?
邻居张大爷,某天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只“小苍蝇”飘来飘去,用手赶也赶不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要紧呢?这其实是我们眼球中的玻璃体发生了问题,玻璃体位于眼球中后部分,眼球内约3/4被玻璃体占据,正常情况下呈透明的凝胶状态,如小孩子吃的果冻。玻璃体发生疾病时,凝胶状态被破坏,变为液体和“有形物”组成,“有形物”可被视网膜“看到”而出现眼前黑影等临床表现;由于玻璃体90%以上由水构成,因此“有形物”漂浮于较大量的液体中,活动性相对较大,老年人会发现飘动性黑影。老年人中常见的引起飘动性黑影的疾病有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混浊以及玻璃体出血。玻璃体后脱离是指玻璃体与视网膜互相分离,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飞蚊与闪光感,有时可以看到眼前有黑圈;此类老年人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散瞳检查,因为部分患者可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脱离过程中相互牵拉作用较大,破坏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早期发现仅需要进行眼底激光治疗即可,如果延误治疗,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玻璃体出血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黑影,伴或不伴视力下降,多数老年人玻璃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部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可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为进一步诊治提供条件;拖延治疗,往往使玻璃体积血逐渐机化、形成条索,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为什么有些老年人看东西会变形?
有些老年人会突然发现看到直线突然变弯了、平平的桌面变得凹凸不平、人的五官突然像在哈哈镜里看到一样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正常人的眼睛,能够真实地看清外界物体的形态、大小,是因为人眼底黄斑区的细胞非常严密地按一定次序、规律分布和排列,黄斑区疾病会引起黄斑水肿、瘢痕形成,导致位于黄斑区的细胞或是被挤压到一块、或是被挤开离散、或是被挤得扭曲、移位,结果出现看到的东西变大、变小或者直线变形。
老年人最常见的引起视物变形的疾病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种眼病是西方国家老年人致盲的首位原因;病因尚不明确,长期光线照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以及其他多种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种疾病可通过戒烟、控制体重及血压血脂、多摄入蔬菜(尤其是黄色的果蔬、玉米)、少摄入高脂肪食物,亦可适当服用抗氧化剂,即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和补充微量元素等延缓进展。
什么是“视力小偷”?
“视力小偷”是一个很人性化的比喻,特指青光眼。青光眼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最常见的不可逆性的致盲眼病,是一种由于眼压绝对或者相对增高导致视神经损害,视野异常,不积极治疗可引起视力丧失。眼压就是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的压力,正常人眼压为10~21毫米汞柱,多数青光眼患者眼压高于正常值。根据青光眼眼压升高的快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青光眼,这种病人会突然出现眼睛胀痛,看不清东西,同侧头痛、恶心、呕吐,及时就诊可通过药物治疗降低眼压,控制病情,甚至恢复视力,病情控制后需要及早进行虹膜激光打孔治疗或者青光眼手术治疗等,如果耽误了治疗,比如症状出现24小时,或者超过48小时,一方面眼压控制难度增加,视力可能也没法挽救;另一种是慢性青光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这种患者眼压是逐渐上升的,病人往往不出现明显的眼胀痛、头痛等症状。逐渐升高的眼压使患者慢慢适应了眼压升高的状态,而患者感觉不到,但却偷偷地损害着患者的视神经、损害着患者的视力、视野,多数患者是由于在眼科看别的疾病时“偶然”发现的,大部分青光眼患者第一次被诊断青光眼时,视神经、视野改变已经存在、甚至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我们说青光眼是一个“视力小偷”。有青光眼家族史、患有近视眼或远视眼、眼底出血和患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或甲亢)的老人,都是青光眼的易感人群。如果您是“视力小偷”的目标人群,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青光眼的检查。如果确诊了青光眼,就要进行积极的治疗。
为什么患有颅内病变的老年人会引起视物不全呢?
邻居阿姨突然发现双眼的左侧看不清楚了,有时还有头晕,到眼科就诊,却被诊断为“脑梗塞”;某同事的奶奶,发现双眼视物模糊,本以为是“白内障”,在眼科诊断为“脑垂体瘤”。为什么颅脑疾病会引起视物不全呢?这是因为人看物体时并不是单纯通过眼球“看到”的,而是通过“视觉通路”来实现,也就是事物被人眼感受并转换为生物信号,生物信号通过眼球后方的视神经与颅内的细胞进行逐级信号交换,被传到大脑,才能被人的大脑“看到”,才是我们看到的物体。“视觉通路”一部分位于颅内,因此一部分影响“视觉通路”的颅内病变就会引起老年人的视物异常。老年人常见的引起视物不全的颅内疾病有:脑垂体肿瘤显示为双眼外侧视物不全;脑血管瘤、脑出血、脑梗塞等表现为双眼同左侧或者同右侧视物不全。尽早治疗颅内疾病,比如手术治疗垂体瘤、药物治疗脑出血后,部分视物不全可恢复。延误治疗,一方面可引起视物不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延误了脑肿瘤、脑出血等原发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
有哪些老年人颜面部疾病会引起视物遮挡?
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为视物遮挡在眼科确诊为头面部肿瘤,这是为什么呢?眼从结构上临近鼻窦、口腔、耳朵及颅,因而这些临近部位的炎症、肿瘤等疾病可引起眼部异常而影响视物。比如牙龈脓肿、上颌窦脓肿以及鼻窦炎等可直接蔓延影响眼睑、眼周脂肪等眼球周围组织,引起眶蜂窝织炎、视神经炎症而引起视物异常;鼻窦肿瘤、鼻咽癌等肿瘤性疾病可由于肿瘤生长,直接压迫视神经,而引起视物遮挡。
为什么老年人使用某些药物后会出现视物异常?
很多老年人由于罹患慢性疾病常年坚持口服药物治疗,其中很多药物可以影响眼部组织,从而引起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损害而影响视力。长期大量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例如醋酸泼尼松片的患者可以引起晶状体改变而发生白内障、引起房角异常而发生青光眼。长期口服氯丙嗪药物的患者可以引起角膜的改变和发生白内障而影响视力。长期口服洋地黄的部分患者,视网膜发生改变而出现视物颜色异常,物体被看作黄色、绿色等其他颜色。长期使用乙胺丁醇的患者,可引发视神经损害,表现为视野缺损和色觉异常。长期口服氯喹的患者,可出现角膜和眼底改变,致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如果老年人长期使用药物后发现视物异常,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可能的原因,在病情允许下调整用药,部分眼部问题停药后即可恢复。
老年人如何选用适合自己的眼药?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眼药水,眼药水的名称也五花八门,那么作为老年人应如何选择自己合适的眼药水呢?
第一类,抗菌素眼药水。它是眼药水中最大的一部分,这类眼药水是用于治疗眼睛感染的,滥用这种眼药水,会破坏眼表面的正常菌群,而且没有一种眼药水可以对抗所有的感染,所以抗菌眼药水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
第二类,降眼压眼药水,即专治青光眼的眼药水。有些青光眼的眼药水是有全身副作用的,例如治疗青光眼的β受体阻断剂类眼药水可能引起哮喘、心动过缓等全身副作用,所以治疗青光眼的眼药水必须是有相应的疾病才能使用。大部分老年人有全身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这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第三类,抗白内障眼药水,如吡诺克辛,主要针对有早期白内障的老年人使用,这类眼药水只能对白内障的发展起到延缓的作用,如果白内障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手术治疗。
第四类,纯粹润滑作用的眼药水,主要是带给眼睛湿润,缓解不适。如人工泪液,眼表面润滑剂,它是高分子的材料,有聚合水的作用,所以点到眼睛里可以保持两个小时的眼表面湿润。市场上大概有十几种,最好选用没有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这类眼药水对眼睛没有刺激作用。
第五类,激素类眼药水,含有糖皮质激素。滴这种药一定要慎重,长期使用这类眼药水会诱发青光眼、白内障,所以不能随便乱点。如眼部有炎症,必须同时用抗生素类药物。
突然眼红、眼胀、视力下降伴头疼、恶心呕吐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突然眼红、眼胀、视力下降并伴头疼、恶心、呕吐,其最常见的疾病是青光眼。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是一种眼压升高致视乳头灌注不良,并发视功能障碍性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增加,分闭角和开角青光眼两种类型。老年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青光眼发病急,眼部剧痛,视力迅速下降、恶心、呕吐及周身不适。检查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角膜水肿,视乳头充血水肿,眼压明显升高。开角青光眼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眼胀、雾视、头痛、视功能缓慢进行性损害致失明。如果老年人有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①经常性眼球胀痛,鼻根眉弓痛而又无近视、远视和散光或其他疾病。
②经常出现看灯或其它光源时其周围有彩虹样的光环、看东西好像前面有一层雾遮挡。
③眼红充血,视力模糊,疼痛明显但无分泌物。
④远视眼及近视眼患者近期内视力明显下降。
⑤40岁以上经常更换老花镜,仍觉不合适。
⑥家族中发现有人患青光眼者。
应该注意的是,有些青光眼,如开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病早期可以无任何症状,对于缺乏青光眼防治常识的人而言,通常不能自我判断,需要依靠眼科医生进行专门的咨询与检查,才能确诊。此类型病情发展缓慢,到出现视力受损害时,往往已进展到晚期阶级,视野呈管型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到影响。所以,40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查眼压和眼底,才能防患于未然。
上一篇: [全国爱眼日 科普系列]
下一篇: [全国爱眼日 科普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