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导
[老年人就医指导] 心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哪些脑卒中早期信号
脑卒中早期信号往往不被患者及家属所重视,因而导致病患没有及时送医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认知脑卒中早期症状尤为重要。
(1)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过性黑矇,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卒中的早期信号,有的伴反复发作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2)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3)头晕:老年人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卒中早期信号,应及早诊治,防止卒中发生。
(4)肢体麻木无力: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口唇发麻、舌麻、面麻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注意,警惕卒中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5)老年人原因不明跌倒: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易发生跌倒。这也是一种卒中早期信号。
(6)哈欠不断:如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表现,是卒中患者早期信号。
(7)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早期信号。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卒中早期信号。
上述症状单独或多个出现时,考虑急性脑卒中,需要紧急拨打“120” 或“999”电话,到有条件医院及时就诊。
老年人脑卒中恢复期该注意哪些问题
脑卒中急性期时,家属及病患注意力均放在抢救生命上,而恢复期则急于求成,期望患者生活自理,甚至重新步入工作,回归社会,往往欲速而不达,因此对于患者后期的心理、肢体、语言康复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心理护理:部分患者残留肢体瘫痪、卧床,表现出悲观、失望、精神抑郁等情绪,要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身残志不残、身残也要志坚;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与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积极配合,力争取得良好预后。
(2)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包括合理用药、控制危险因素。严格遵循医生指导用药,不能自行加用其他药物;注意血压、血糖平稳,定期监测血脂,预防心肺合并症;预防脑卒中再发。
(3)肢体、语言功能康复:大部分患者恢复期是在家庭度过,这要求家属应解如何做好家庭康复,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4)康复期护理:保证患者基本生活需要,视具体患者、病情不同,做好特种护理工作:如不能自主进食老人,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量;导尿管、褥疮护理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部分患者病后由于肢体偏瘫,需要长期卧床,务必保证患者大便通畅。排便用力可再次诱发脑卒中事件,必要时可考虑给予药物通便。
每年春秋定期输液会预防脑卒中的观点正确吗
很多中老年人认为每年定期输液能够疏通血管,这样就能预防脑卒中。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输液预防是有效的。如没有相关脑卒中症状,单靠短期输一、二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脑卒中高危人群如何自我评估与如何及时就医
由于卒中发生大多没有征兆,突如其来,且病情较重,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70%以上的卒中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许多负担。所以避免或延迟脑中风发生关键在于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必须长期坚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饮食习惯包括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忌油腻、辛辣、高热量及过咸等食物;戒酒、戒烟和注意休息、坚持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其次是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和高凝状态等原发病,坚持合理用药、积极一级预防,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及时就医,避免和延迟脑卒中发生。
脑卒中的风险评估对象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或为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如下8项,每项1分(≥3分为高危人群):
(1)高血压病史(≥140/90毫米汞柱)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
(2)房颤或心瓣膜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
(5)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6 ];
(8)有脑卒中家族史。
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由医师接诊,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如头、颈血管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初筛,如发现血管病变,可进一步行头颈CT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对高危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从血压管理、血糖管理、血脂调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中医治疗等方面对脑卒中进行综合防治。
不同风险级别的高血压老人如何就诊
老年人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若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发现自己血压升高,应及时到社区卫生院进一步检查确诊。社区医师会对初诊患者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脂、血糖、电解质、肌酐、尿酸、尿常规、心电图等),首先排除继发高血压,找出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情况及并发疾病,并结合血压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是根据患者当前的血压水平、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重要脏器损害情况,以及并存的临床疾病四个方面来确定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不同危险分层,未来10年内发生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或由此导致的死亡的概率不同,危险程度越高,概率越高。通过危险分层对高血压患者进一步细分,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帮助老年人了解自己病情,更好地配合治疗。危险分层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是说如你已高危或极高危的患者,通过治疗可能降低到中危甚至低危组;反之,今天你是低危组患者,但不好好控制也可发展到高危或者高危,到时候就更难控制,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压危险分层是由临床医生根据相关的专业检查来划分。对低危、中危患者,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同时监测1~3个月血压,看血压能否降至正常,再考虑进行药物治疗;对高危、极高危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治疗的同时开始降压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心率、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情况及并发临床疾病选择适合的降压药,并随病情变化随时调整,需要长期服药。所以有些高血压患者每月让别人代取药是不合适的。对于同时合并多种临床情况病情复杂或新出现严重临床情况、血压波动大且处理困难的、调整降压方案2~3个月后血压达标仍不满意的、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的,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对诊断明确、降压方案确定、血压及伴随临床情况稳定的老年人应回社区继续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会对首次就诊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进行临床评估后,确定管理级别,进行相应级别随访管理,并对复诊患者面对面健康教育,具体指导患者膳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密切医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
高危高血压或伴发高血压并发症老人如何就诊
高危高血压是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但无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即指血压中收缩压≥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10毫米汞柱,另外血压虽然未到达180/110毫米汞柱,但兼有三种或以上危险因素,或出现靶器官损害如出现左心室肥厚、动脉粥样硬化、血肌酐轻度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等或糖尿病)。如高血压患者同时并存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视网膜病变属极高危组。高危、极高危高血压患者,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选择药物要结合自身情况,听从医生建议,不能随便听取病友或邻居意见,或自己药店买药。对高危、极高危高血压老人降压速度应缓慢,不易降得过低,一般略高于正常,对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控制稍低一些。降压治疗要长期进行,除随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外,随天气季节变化,降压药物也要作适当调整。
高血压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又是发生动脉血栓的“触发”因素。多数动脉血栓发生与血压骤升有关。合理选择降压药,严格控制血压,可大幅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多数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血糖、血脂异常,同时要控制好血脂、血糖水平,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调整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经常自测血压,特别是在冠心病高发季节,密切注意早晚血压变化,并定期去医院体检。对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患者,无论任何年龄均应予降压治疗,但对老年尤其高龄患者、双侧颈动脉或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谨慎降压治疗。降压治疗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血压水平与不良反应,根据耐受情况,调整剂量,尽量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
高血压患者常有代谢综合征表现: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这些老年人更容易发展成为糖尿病,与高血糖一样,高血压也是糖尿病心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2倍。对确诊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好血糖,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选择降压药,每周检查血压1~2次,确保血压达标。视病情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尿蛋白、血脂、血糖、眼底等。
肾脏是血压调节重要器官,同时又是高血压损害主要靶器官之一,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定期检查血压,确保血压达标,定期检查肾功能、尿蛋白,就诊时及时告知医生自己肾功能不全,肌酐、尿素水平及尿蛋白情况,合理选择保护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有效降压药。
高血压老人如何自我管理
高血压老人除了经常自测血压外,还需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是否存在重要脏器损害,及时调整治疗。对于单纯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胸透、眼底检查。对于同时患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肾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应在医师指导下定期体检。这些常规检查社区医院可以完成的,就没必要到大医院排队检查,社区医生会对不同危险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指导如何定期体检。如这些检查结果提示可能患有某种疾病,或需要进一步检查而确诊疾病的,到大医院专家会诊或专项检查。
高血压老人在家中要学会自我管理,除学会自测血压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钠盐的摄入:盐可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由于老年人群中盐敏感性高血压更为常见,限制食盐摄入十分重要。建议高血压老人摄盐量每日最好低于5克,同时,也要警惕过度限盐导致低钠对老年人的不利影响。
(2)调整膳食结构:鼓励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粗粮、脱脂奶等,低脂饮食、控制总热量,少吃多餐,总量不变,注意晚餐时间,晚餐后适当活动一会儿再休息。
(3)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4)限制饮酒:不鼓励老年人饮酒,小至中等量饮酒不影响甚至降低血压,每日饮酒量超过30克者,随饮酒量增加血压升高,降压药物疗效降低。
(5)科学运动:适当减轻体重,这样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异常、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助于降压。老年高血压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并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如步行、太极拳、做操等。
(6)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对于高龄老人,过度限盐、限制热量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过度控制体重导致体力不佳、甚至抵抗力低下,运动方式更是因人而异,应结合自身体质状况及并存疾病等情况合理膳食、运动。
冠心病有哪些常见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被称为“冠心病”。但冠心病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隐匿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猝死)。
典型心绞痛发作部位多位于胸骨中上段后方或左胸前区,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常呈紧缩感、压迫感、憋闷感、沉重感;有一些患者可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疼痛部位位于下颌部、背部、头部、咽部或上腹部,多为烧灼感或窒息感;多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多与饱餐、劳累、寒冷或情绪激动等有关;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2~5分钟可缓解,发作时可伴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根据胸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心肌酶学检查、心电图、运动平板、超声心动图、冠脉CTA、心肌核素显像、冠脉造影等)可明确诊断及病变的性质特征。
专家提示:如出现疼痛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大汗、恶心、面色苍白、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等表现时,请立刻就诊或呼叫“120” 或“999”;医生根据患病老人情况,进一步检查血常规、血凝、心肌酶学及心电图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梗死。
冠心病老人为什么每月要复诊
老年人常见的误区就是通过住院治疗,症状已被控制,认为自己只要坚持服药或发病时服药就可以了,无需定期复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首先对于确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需要长期给予医疗预防,包括药物治疗、控制可控危险因素、治疗并发症、合理适当康复治疗。目前认为长期有效治疗可预防冠心病事件发生和延缓病变进展,故而必须坚持长期规律的服药;同时老年患者因生理特性,长期服药需要定期检测各项指标;这就需要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确保治疗方案有效、安全。通过定期复查,医生才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疗效,从而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专业指导,并调整用药种类和药量;如病情加重或复发,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也有助尽早发现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定期复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康复锻炼、良好生活习惯、药物疗效观察和调整以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血管造影等必要检查。以上检查需要1~3个月或6~12个月复查一次。因此,冠心病老人每月要复诊。
冠心病老人如何在社区就诊
对于病情稳定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长期服药的老年患者可在社区就诊,首先在社区建立慢病管理档案,指导老年患者进行合理膳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等)、健康教育、控制体重、合理运动康复以及监督老年患者规律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控制血压、血糖;如病情发生变化再及时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就诊。
冠心病支架术后或搭桥术后的老人如何自我管理
目前很多患者认为做了支架或搭桥术后,冠心病就被治愈了,不需要或只是用一段时间药物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支架或搭桥仅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缺血问题,并没有解决冠心病本身问题,更没有预防和阻止冠心病发生的作用。对于有冠心病以及存在冠心病基础疾病患者,控制危险因素及长期规律服药是预防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关键,因此做好术后管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老年人要通过冠心病宣传教育,掌握冠心病防治知识,真正实现我管理。
(1)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老年冠心病患者原则上选择低盐、低脂、低热量食物,每日食盐量<5克,多选用植物油,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食物以及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坚硬、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过冷过热,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来实现。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男性)或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女
性),正常:+10%,超过正常体重10%~20%为超重,20%为肥胖。
◎体重指数=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米)2,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少于18.5为体重过
轻;18.5~24为正常;24~28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2)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理教育:要养成规律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心理。
(3)适当运动康复:遵循个体化原则,制订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需要老年心血管专科医师协助制订),常见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健身操、太极拳、游泳等方式。
(4)坚持规律长期服药:做完支架手术,需要至少服用双联抗凝药物1年以上、强化降脂药物及其他冠心病药物,需要定期监测这些药物疗效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5)控制血压、血糖: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自行在家中自我监测,及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6)定期复查:每月定期到医院复查,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
慢性心功能不全老人如何就诊与自我管理
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即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年龄逐渐增大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和心脏瓣膜损害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慢性危险因素累积损害相关,从而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按照发病缓急分为慢性或急性心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慢性心衰可急性加剧,同时急性心衰经治疗后可演变成为慢性心衰,两者相互转化。按心衰受累心腔部位不同,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但随病情进展,左心衰最终可引起右心衰和全心衰。按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不同,可分为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和混合性心衰。
慢性心衰主要临床表现有活动时加重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痰、白色痰、乏力、腹胀、食欲差、尿少、下肢水肿等。出现心衰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医,医生会根据既往病史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作出相应判断,是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收缩功能不全,还是混合型;是左心衰、右心衰,或全心衰,给予相应的改善心肌结构重塑、减轻心脏负荷药物,长期或间断口服。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按时服药,同时生活方式要适当调整:
(1)限盐:2~3克/日,明确低钠者,适当放宽,不宜限盐过度。盐代用品慎用,因为富含有钾盐,如与保钾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经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补钾药物等合用可导致高钾血症。
(2)限水:心衰加重期吃饭、吃药的水量都要控制,改变长期看电视或休息时大量喝茶水习惯。
(3)营养和饮食:低脂饮食,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戒烟,长期心衰伴明显消瘦者,应予营养支持,每餐进食不宜过饱。
(4)保持大便通畅。
(5)心态和平,避免情绪激动。
(6)预防感冒,少去人员密集地方。
(7)休息和适度运动:心衰初期(失代偿期)需要卧床休息,但要多做被动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改善后,在不引起心衰症状情况下,适度活动,先在床边小坐,床边活动,随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
专家提示: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除按时服药、注意以上情况外,应定期到心内科门诊复诊,医师会随时调整口服药,并根据复查情况给予正确评估,指导患者做心脏康复锻炼。
上一篇: [老年人就医指导] 心脑血管疾病
下一篇: [老年人就医指导] 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