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党史学习教育

【读诗词 学党史 守初心】—《出益州》

发布时间:2021-05-0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诗词诵读人

北京老年医院内四党支部

呼吸一科 王璐

《出益州》

微信图片_20210506114513.jpg

《出益州》

刘伯承

1914年春

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最终在北洋军的镇压下遭到失败。刘伯承因参加讨袁军作战勇猛、在军中颇有影响力,因此被列入了通缉名单,只得被迫潜回开州老家,躲在乡民家养伤,但仍时时关注时局的发展。1914年春,接到昔日战友的来信,约他赴上海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刘伯承脚伤刚刚痊愈,立即从故乡开州间道出云阳,然后乘船沿长江东下去至上海寻求新的护国道路、救国真理。舟行至三峡,刘伯承眼观两岸青山对出,远方水天一色,一股追思往昔、瞻念今朝、筹谋前途的冲天豪情顿生,不禁吟出诗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乔装离川,脚伤刚愈就振作精神登上船楼最高层望远,表达了对国运艰难的担忧和魄力奋起的报国情怀。三四句即景抒情,喻示大批革命志士云集上海将掀起新的革命浪潮,痛斥反动势力对革命党人的血腥屠杀。五六句气势陡扬,坚定的表示革命志士斩不尽杀不绝,自己头颅犹在,壮志未泯。末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不甘失败,愈挫愈坚,誓死捍卫民主共和的坚强决心。

  全诗抒发了作者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革命情怀溢于言表。面对革命低潮,有人失望彷徨,有人一蹶不振,而刘伯承却毫不气馁,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全诗洋溢着“书生”意气,充满着“壮士”情怀,堪称一首难得的将帅诗。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