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健康指导

健康资讯

健康指导

脏腑养生 | 脾脏养生,重在健运

发布时间:2023-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230421140219.jpg

  开篇小序:

  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有机整体。

  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职能有所司,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各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十二脏腑养生的话题之——脾脏养生。

  脾主运化·脾藏意

微信图片_20230421140223.jpg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饮食,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脾主运化,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调节水液代谢;脾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主升清,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主升举内脏,脾气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脾开窍于口,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脾在志为思,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脾在液为涎,涎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

  脾五行属土,与长夏(夏至~处暑)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脾气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四脏得养,功能正常发挥,人体康健,不易得病,有病也易于康复。这即是脾主四时的意义所在。

  脾脏养生,重在健运

微信图片_20230421140231.jpg

  饮食有节,细嚼慢咽。饮食规律,不可过饥过饱,不可偏嗜五味。顾护阳气,忌食生冷寒凉食物。适量食用甘、苦味食物以健脾燥湿,少食酸味食物,以防克脾伤胃。平时还可以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药,如焦三仙、山药等。脾胃虚弱时,可常用益气健脾燥湿之品,如薏米、莲子、芡实、冬瓜、茯苓、陈皮等。

  思虑伤脾,要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不可思虑过度。

  长夏时节,天气湿热,注意防暑、防湿。运动适量出汗,有利于祛湿,运动时间可选择早上5~6时或下午5~6时。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些养脾小妙招。

  养脾小妙招

微信图片_20230421140234.jpg

代茶饮

  茯苓陈皮玫瑰花茶

  茯苓、陈皮、玫瑰花适量煎水,代茶饮用。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玫瑰花理气解郁、活血止痛,尤宜于湿气较重,脾胃虚弱,脾虚湿困、情绪抑郁者。

  食疗药膳

  一、茯苓山药粥

  茯苓、山药、大米等食材洗净炖粥。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脾虚湿盛者,可常饮此粥健脾和胃燥湿,为健脾祛湿之佳品。

  二、排骨四神粥

  茯苓、山药、莲子、炒薏米等量适量煮粥;猪排骨冷水下锅,葱、姜片、料酒,大火焯水后小火慢炖半小时。二者合炖熟烂为度,加入适量食盐、鸡精调味可成。

  此粥健脾和胃祛湿,为脾胃虚弱湿重者调补脾胃之佳品。

  呼吸吐纳法

  六字诀呼吸吐纳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该法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呼”字法有助于脾脏养生。

  练习方法: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颈正直,含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呼吸调顺后,两手从小腹前提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并口吐“呼”字音。目视前下方,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完,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练习5-10分钟后,静养3分钟,调息。

  注意事项:练习呼字功时,应轻缓无声,忌大力呼吸,一般在饭前或饭后1小时练习。

  该法可调理脾胃,对于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有一定效果。

  八段锦-调理脾胃需单举

  功效:强健脾胃,尤宜于饮食不规律,思虑伤脾者练习

  方法: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3-5分钟为宜。

  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为全身保健第一要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药王”孙思邈曾特意传下养生秘诀—“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意思就是,想要身体安康,就要经常艾灸足三里,并灸出水泡。现在我们一般温和灸,不必发泡。

  凡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脾虚湿重,运化失职,胃肠失调,以及上中下焦部位出现的胃肠疾患,无论虚实寒热,均可艾灸足三里。

  一般以艾条温和灸两侧足三里穴,10-15分钟为宜。

【完】

  作者介绍:李金辉

微信图片_20230421140248.jpg

  李金辉,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专于辨证,古为今用,以中驭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

  出诊地点:

  门诊部二层  中医科门诊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全天(普通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