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7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23-09-08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北京市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近日,北京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召开,与会者畅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所得。本文摘登研讨会上部分发言。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

  方江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引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其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其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这里,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一思想的哲学内涵的认识。

  一是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这一思想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深深扎根新时代人民群众实践沃土,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强调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是体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这一思想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坚持把实事求是的要求贯彻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新时代一系列战略擘画、重要部署等无不体现着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事求是精神。

  三是贯通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是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进程中,这一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把握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科学回答了关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人类前途命运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丰富和提升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是发扬以斗争求安全、谋发展、解矛盾的斗争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根据矛盾的性质、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是这一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五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与自然共处,是哲学应该面对和必须解答的基本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基本原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根本上突破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观念,超越了增长极限论、环境超限论的局限,为实现更高层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充分体现了可贵的发展理性。

  六是展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气质。人类向何处去?这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科学解答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紧紧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倡导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合作观、人权观、生态观、文明观等,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提供了方向指引。

  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要深刻认识科学的实践观是贯穿于这一思想哲学体系和哲学内涵中的一条鲜明主线,牢牢把握实践性在这一思想中的全局意义和核心价值。这样,就能更好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形成对这一思想的整体观照和把握,从而强化和深化学习宣传贯彻这一思想的行动自觉。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努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邱勇

  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其中,第二个方面提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自立自强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久之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自立,民族才能自立;科技自强,国家才能自强。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二、深刻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且单独列章阐述,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要求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创新,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三、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要全面聚集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

  (一)全面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和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进化、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以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为重点,构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生态。完善基础研究有效引领和支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评价激励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以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吸引全球创新人才为重心的新一轮对外开放。

  (二)全力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实施真正的有组织科研,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目标,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突破学科专业界限,打造攻坚克难的攻关团队。构建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完善项目责任制和重大任务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实现动态遴选调整和全过程跟踪督导,保障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完善吸引国际顶尖人才的体制机制。大力延揽国际顶尖人才,对世界顶尖人才给予特殊政策、特殊关注、特殊举措。发挥顶尖人才示范效应,让大师引进大师,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开放创新氛围、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优秀的全球治理人才,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怀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党的百余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民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并在新时代形成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的智慧结晶。我国宪法确认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的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立法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执法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环节,司法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领域,守法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力量。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汇聚亿万人民磅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全面推进,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提升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必将汇聚亿万人民磅礴力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李国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九年来其成效显著。面向未来,要更加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以及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三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2014年2月26日第一次座谈会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2019年1月18日第二次座谈会,对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战略部署;2023年5月12日第三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赋予了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

  当前,要牢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重大使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第一,有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全面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模式上形成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京津冀三地合力推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三,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第四,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深化京津冀区域产业协作,围绕北京的创新链布局津冀的产业链,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

  第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第六,加快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缩小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世界意义

  黄一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回答,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发展,标志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一理论准确把握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则问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具体路径、战略布局、实践要求,等等。形成前后呼应、上下贯通的有机统一整体,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轮廓。

  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这一理论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守正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的实践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客观上要求自觉坚持和运用科学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事之道、成就之道,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从本国实际出发,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是中国的又是人类的,既立足时代又引领时代,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意义。

  一是展现了世界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二是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种现代化模式,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极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三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底蕴深厚、开放包容、文明进步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四是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检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价值追求,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崭新机遇,展示了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任务,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深化认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逐步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由王国”。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的

  体会与建议

  王昌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超大城市有效治理体系的重要指示是首都建设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对北京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以全新的战略定位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亲自为关系首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规划、关键事项把脉定向,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为超大城市治理指明了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方面,是坚持人民至上。接诉即办改革在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础上,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体现出由群众推动、对人民负责的施政导向,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价值理念,真正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是探索了城市治理新路。接诉即办改革有效改善了城市末梢治理、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了以群众诉求驱动的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交了一份厚重的北京答卷。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要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不断深化对超大城市治理规律的认识,深入构建超大城市有效治理体系。接诉即办改革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坚持民生导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围绕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让各项政策更有温度,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首都样板”。

  二是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通过治理“大城市病”强身瘦体。深化接诉即办改革,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和调整空间结构相结合,走出一条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接诉即办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要加强接诉即办配套改革,整合细化接诉即办考评体系,动态更新考核内容与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分类评价新机制,将区县、部门合理分类,根据每个类别特征确定考核指标。

  四是坚持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超大城市的治理效率。要利用大数据赋能了解和预判民意民情,力争风险在酝酿或萌发阶段就得到主动有效的治理和化解,让北京因智慧而安全、因安全而和谐、因和谐而宜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康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与时代主题。

  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进程中,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理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都表率、首都标识与首都标杆。

  一是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标识更加鲜明、内涵更加厚重、榜样力量更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这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理论基石、根本要义与核心灵魂。

  二是持续打造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申遗保护、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是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进程中的重要抓手,也是生动诠释中华文明宏大历史风貌的典范实践。

  三是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作出北京努力与首都贡献。北京城市性格异常鲜明,城市文化非常丰富,对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具有极强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对于全国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更是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努力与首都贡献,正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特别时代价值。

  四是充分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拥有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国风范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将“双奥之城”这个鲜明的中国品牌,真正打造成“走出国门”“走进他国之门”“走进他国人心”的国际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