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 >>干部人才

党群工作

干部人才

我的援派故事|从城市青年到农村“菇爷”——记千家店镇下德龙湾村第一书记汪铮

发布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0.png

  身材笔挺,笑意盈盈,鼻梁上架着一副透明边框眼镜,汪铮初到下德龙湾村任职第一书记时,身上还带着浓浓的书生气,毕业后,他一直在位于海淀区的北京老年医院从事管理工作。

  从繁荣喧闹的市区,到偏远寂静的郊区,对他来说“适应”是首道难题。为尽快进入角色,一个水杯、一本驻村日记,汪铮开启了用脚步丈量村庄的征程。

11.jpg

左一为汪铮

春风十里

从“传统农业”拂向“特色种植”

  初到下德龙湾村,通过村党支部书记成军的介绍,汪铮了解到全村虽村域面积多达4.8万亩,但村集体却几乎没有耕地,村里一直以来都以村民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业,存在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收入较低等问题。近年来,各村都在发展特色产业,水头的软枣猕猴桃、大栜树、石槽村的蜜薯、菜木沟村的金银花、花盆村的黄芩……下德龙湾村却还未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汪铮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下德龙湾村找到“特色”。

  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如何能比地地道道的农民更懂得农业种植?汪铮深知自己农业基础薄弱,需要快速弥补和进修。但知识青年也有知识青年的优势,比如他很清楚: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发展产业的关键,则是要搞清楚村子的特色和竞争力究竟在哪,选准产业才能找对路子。

  入户调研、下地查看,很快汪铮发现,下德龙湾村耕地面积虽少,但却有着多达1500亩的林地资源,里面种植着包含杨树、杏树等多种类树木,森林覆盖率高达80%。面积虽多,但面临林地资源闲置、缺乏成规模产品种植、未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

12.jpg

  如何才能使这大片的林地成为吹拂村级产业发展的东风?为破除“思维固化、眼界窄小”的坚冰,汪铮和村干部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此外,结合本地林木种类和气候特点,经反复深入探讨、多次赴各地学习交流,最终,大家一致同意,确定了充分利用村内闲置林下资源,发展赤松茸这种营养丰富、具有调节血糖和健胃消食功效的林下作物计划。

  路子到底行不行?还得专家说了算。汪铮联系到了北京农学院种植专家陈青君,多次带其实地考察,对村内林下资源进行评估。经大量数据分析,专家认为下德龙湾村土地避光遮阴,临近白河水源、排水方便,土质肥沃疏松,有利于缩短赤松茸出菇周期,是发展林菌产业的上乘佳地。于是,迅速汇报、多方研讨,全村开始了“唤醒”这片闲置林地资源,发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赤松茸种植的产业之路。

  发展方向确定后,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次邀请区农业农村局专家,联合下德龙湾村召开专题研讨会议,打造出“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确定了让“闲地”变成“宝地”的发展目标。依托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惠农政策,汪铮还从延庆区农业农村局申请到了扶持资金20万元,作为下德龙湾村赤松茸产业项目的启动资金。这20万元,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真操实干的底气。

练兵百日

从“农业小白”变身“种植能手”

  9月,经过大家紧锣密鼓的土壤翻耕和铺施辅料,终于迎来了赤松茸播种的“大日子”。一大早,汪铮和村干部就带领农户出发前往种植地,挑着装满工具和种子的背篓,大家细致地将赤松茸种子按照科学间距埋入土中,再轻轻地覆盖上薄层土壤,首批6亩赤松茸种子很快落地。

  为使赤松茸顺利生长,汪铮迅速弥补对于农业培育方面知识的空白:阅读农业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参加菌类种植培训班和研讨会,向专业种植户请教,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沟通,邀请到北京农学院菌类研究团队指导……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知不觉间,这位来自城市的书生青年已变身为种植知识越来越丰富的“行家里手”,大家都笑称他为村里的“菇爷”。

  立冬刚过,天气逐渐变冷,对于赤松茸来说,地膜覆盖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帮助其防寒保温,还能保持周边土壤湿润、防止自身水分蒸发。汪铮曾就地膜大小、材质、覆膜的具体程序等各种细节详细向专家学习过,此时到了他大显身手的时刻,带上厚厚的棉手套,领着村民开始了“覆膜作业”:先将薄膜展开,平铺在土壤之上,用工具合力将薄膜压实,用土把薄膜边缘封紧,防止冷风和雨雪灌入,还要时刻保持薄膜的密封性,整个过程复杂且琐碎。在“覆膜小分队”的集体作业下,覆膜任务顺利完成,小蘑菇们穿上了厚厚一层的“棉衣”。大家的双手冻红了、皴裂了,心里却感觉暖暖的。

15.jpg

  “千家店的冬天特别冷,时间也长,咱们必须严阵以待,寒冬这关一定能过!”振奋人心的话虽然说了,但心里还是免不了打鼓,头一年,大家都没经验,但成功与否对于树立信心至关重要。2023年春节后,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蘑菇地,厚厚的雪层压在了薄膜上,景色是美,却让大伙儿捏了把汗。“没事,放心吧,咱铺的膜暖和着呢!”他面对村民总是笑着打气,内心的焦急丝毫没有表露。

  终于,白雪初融,3月回暖,到了揭膜的日子。汪铮迫不及待地和大伙儿来到地里,揭膜后看到顺利越冬后的蘑菇地生机勃勃,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了地。轻抚着赤松茸的菌丝,感受着它的温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4月底,一排排憨态可掬、模样喜人的赤松茸扎着堆儿地长了出来,专家定期到林地进行土壤监测、水肥供应、菇体养护、病虫防控,大伙儿紧随其后记录学习模仿,细心呵护这些“蘑菇宝宝”健康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开始,赤松茸每天的产量高达400斤。大家都打趣道:“小小蘑菇冠红帽,赤松树下乘东风”。这一年,下德龙湾村的赤松茸总产量达到了1万5千斤。

16.jpg

日出千斤

从“田间地头”销往“千家万户”

  赤松茸产出来了,如何销售、销售到哪又成为新的课题。心思细腻的汪铮曾在赤松茸未大规模产出前,就已联系了派驻单位北京老年医院进行帮扶,还在医院内网向单位职工发布购买赤松茸倡议书。为帮助村集体节约运输成本,他利用每周回家的机会,开车载着近200斤赤松茸将其运送到医院,就这样往返运送,累计销售了900余斤蘑菇。

  但若想真正发展产业,销售怎能只靠帮扶?必须打通市场路径!每天400斤的出菇量,着实让人着急,汪铮绞尽脑汁寻找销售途径。曾经羞涩的青年,开启了每天厚着脸皮拨打“推销”电话、进入“新发地”批发市场的“销售”生涯。半个月内,无数个通话记录、近百次上门推介、数十次递送检验数据……终于,在听到汪铮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和赤松茸本身营养丰富、价格实惠的特点、在看到下德龙湾村赤松茸的优质检测报告和“品貌端正”的实物后,北京吴二鲜商贸有限公司等两户蘑菇专营商,同意大量进行收购,达成了1000斤的购买合同,为村中赤松茸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17.jpg

18.jpg

  为进一步拓宽销路,打造系统流程,产出规范产品,汪铮还使用了第一书记经费,为村里购买了烘干机,将待收购的赤松茸烘干切片,将赤松茸按照个头大小和品质进行分类包装。他还同村书记一起联系包装设计商进行产品外观设计,将千家店镇的自然景观、人文内涵融入外包装。就这样,颇具内涵和颜值的赤松茸礼盒便诞生了。汪铮和村两委干部四处奔走,最终与中国邮政达成了快递运营保障协议,同知名品牌“妫水农耕”签约合作,真正实现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服务,在去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

  “在咱们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了!我年龄虽然大了,但体力没问题,本想继续去外面打工贴补家用,但几乎没有招收的地方。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也能就业,既能照顾家里,还能为家庭增收!”下德龙湾村57岁村民张亚琴敬佩地说。平整林地、区域维护、种子下播、蘑菇采摘……丰富的又灵活的就业方式,为村内4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稳定的增收途径。

19.jpg

  2023年11月,即将驻村期满的汪铮,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覆膜盖被”工作。与此同时,绘制种植流程图、教授烘干机使用方法、整理意向商户名单……时间紧迫,刻不容缓,汪铮要在到期前,把他所有的种植“秘籍”全部留在这个心心念念的村里。

  一身休闲装扮,皮肤略显黝黑,对赤松茸了如指掌。如今的第一书记汪铮,与刚到村时判若两人。“举办‘送医下乡’健康义诊服务、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活动、参与防火防汛和安全隐患排查、举行村级文体活动、联系派驻单位与镇卫生院签订远程会诊帮扶协议……”翻开驻村日记,里面记得满满当当,但其中,“赤松茸”三个字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