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专家谈健康

健康资讯

专家谈健康

【小帕讲故事】服药不当也会导致帕金森!

发布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640 (1).gif

服药不当也会导致帕金森!

  冬日的一大早,一位阿姨被搀扶到小芙姐的门诊紧急求救。原来,阿姨四肢震颤、动作不灵活1个多月了。

  昨天晚上,突然震颤加重,甚至有些抽动,伴行走不稳,站立困难。阿姨在当地医院做了头颅CT,未见明显病变,遂连夜来京就诊。

  小芙姐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阿姨有反复头晕病史10多年,诊断“脑供血不足”。近1年每天服用氟桂利嗪5mg(1片)。经过进一步专科查体,小芙姐考虑阿姨诊断为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震颤、抽动的罪魁祸首就是治疗头晕的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是一种钙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同时还能抗组胺、抗5-羟色胺及抗多巴胺能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偏头痛以及眩晕的辅助治疗,被很多患者熟识。

  氟桂利嗪主要的副作用是嗜睡、乏力和抑郁等。但剂量过大或长期服用,氟桂利嗪抗多巴胺活性的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从而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出现震颤、运动不协调。

8.png

  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产生的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我们称之为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除了氟桂利嗪,临床上还有很多药物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副作用。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常用的有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等吩噻嗪类药物,现在这些药物临床上还偶有使用。这类药物可谓是多巴胺D2受体的强效拮抗剂,也是人们最早发现的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

  抗精神病效果越强,患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概率就越高;剂量越大越容易阻滞D2受体,从而增加帕金森综合征风险。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主要包括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鲁拉西酮和帕利哌酮等。

  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副作用减少,但大剂量利培酮和奥氮平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近似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而喹硫平和氯氮平的风险较低。

止吐药和促胃动力药

  常用的有丙氯拉嗪和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因为它们是苯甲酰胺或吩噻嗪抗精神病药的衍生物,可同时阻滞中枢和外周的多巴胺D2受体。

  多潘立酮(吗丁啉)主要作用于外周多巴胺受体,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较低。

多巴胺耗竭剂

  包括利血平、丁苯那嗪、氘丁苯那嗪和伐苯那嗪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消耗多巴胺而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丙戊酸

  丙戊酸可导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但发生率很低。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些药物包括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帕罗西汀,但发生风险可能很低。

钙通道阻滞剂

  最常见的是桂利嗪和氟桂利嗪,其结构类似于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临床表现也和抗精神病药诱发的帕金森综合征相似。

  锂也是一种精神科用药,可能会导致帕金森综合征。

  以上就是常见的可能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临床上这些药物引起类帕金森病症状的时间不等,最早的可能在最初用药的2-3个月内,有的可能在1年内,还有的在初次用药后数年,并且在停药后数月才能消退。

  要预防药物性帕金森病,首先要了解自己服用的药物是否存在导致帕金森病的风险。在服用药物时,务必遵循医嘱,不要随意增减剂量。如果已经出现帕金森病症状,如手脚颤抖、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请立即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考虑诊断为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首先应停用致病药物。如果不能停药,比如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重度精神疾病时,就要与开具抗精神病药的医生共同探讨治疗方案了。对于影响较小的轻度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不一定需要治疗,停药后大部分时候能够自愈!

  如您所愿,小芙姐门诊那位阿姨,在停用氟桂利嗪后,症状逐渐好转,最后完全缓解。小芙姐也为阿姨制定了新的治疗头晕的方案。阿姨高高兴兴回家了!

  撰稿: 吴玉芙

  小帕、小芙姐形象设计:赵浩凯

5.png

欢迎关注帕金森病多学科管理公众号

带给您全新的疾病管理体验

把您的小管家领回家吧!

  专家介绍

6.png

吴玉芙

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神经运动障碍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20余年。擅长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等)及各种神经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病等的诊治。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多部。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运动障碍专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