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寻迹》口述历史 | 闫志良 :悬壶一生 温良一世(上)

发布时间:2024-12-1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455.jpg

七十五载春华秋实

七十五年薪火相传

在这片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土地上

一代又一代老年医院人

以满腔热忱和卓越医术

在医学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创新

用智慧和汗水铸就医院今日的荣光 

《寻迹》是在追溯医院的历史足迹

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感人故事和珍贵瞬间

在这里

让我们一同跟随老前辈、老专家的回忆

去感受医院历史的厚重与温情

去追寻那些照亮医学道路的光芒

让我们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

共同谱写医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期人物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459.jpg

闫志良,男,1948年8月出生,1965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6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大学校医院副院长,北京老年医院党委委员、人事科长、中医副主任医师。

01

“赤脚上阵”

说起闫志良的从医之路,还得从他小时候家庭的一件大事说起。闫志良6岁时,年仅两岁的弟弟突发高烧,在当时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年幼的弟弟不幸夭折,这激发了他成为医生的愿望。

也许是上天感知到了他内心的渴望,1964年,他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意外得到了成为“赤脚医生”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03.jpg

他通过培训学习了医术,开始在温泉村的合作医疗站工作,为村里400多户,约1700多口人提供医疗服务。他和同事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亲自上山采药,为村民们解除痛苦,带去健康。

闫志良每天都奔走在村子里,几乎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在他的努力下,温泉村的流行病得到控制,婴儿夭折情况基本消失。1969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赤脚医生。

村民们都说:“生了病,就找良子!”

02

“情系未名湖

1970年,闫志良作为赤脚医生五年后,获得工农兵上大学机会,进入北京大学新医药专业学习,系统掌握医学理论和技能。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07.jpg

毕业后,他留校任校医,并先后到中医研究院和北大第三附属医院进修。28岁,他即被任命为北大校医院副院长

在校医院工作期间,闫志良勤勉尽责,常加班加点,还为邻里街坊提供医疗服务。他带领同事春秋采药,曾在深山遭遇蝮蛇咬伤,历经艰险获救。康复后,他仍继续致力于疾病预防、知识讲座和校际交流,为北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10.jpg

从1974年至1984年,闫志良在未名湖畔留下了十年的青春岁月和坚实足迹,从青年成长为稳重、经验丰富的中年大夫。

03

“另起炉灶”

1985年初,闫志良由于父母年迈多病,他申请调至离家较近的 北京市温泉结核病医院(现北京老年医院)从事中医相关工作。当时,医院条件较为简陋,中医专业更是未设独立科室,仅在综合门诊内有一间中医室。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13.jpg

面对如此境遇,他重拾昔日“赤脚医生”时期的朴素智慧与实用技巧。缺乏针灸床,他便亲手设计并制作了针灸床;为防针灸过程中患者受凉或因翻动而误触针尖,他创造性地用铁丝编织了护套,细心呵护患者的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份点滴积累、不懈努力的坚持,中医科逐渐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科室。

04

“北京结核病医院”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17.jpg

1985年3月,北京市结核病医院与北京市温泉结核病医院合并为“北京结核病医院”,地址设在北京市温泉结核病医院原址,床位增至500张。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19.jpg

同年,闫志良被任命为医院的 人事科科长。

由于当时医院地理位置偏僻、传染病专科性质以及待遇低等问题,1985至1987年间,国家分配的6名医学院校本科生中,仅有1人留下。医院的发展陷入困境......

05

“打破人才壁垒”宋守忠

当时医院的院长宋守忠,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对人才问题心急如焚,积极寻求突破国家分配毕业生政策的束缚。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26.jpg

1987年,医院结核病专家张世荣、李荣锦、宋守忠、张锦垣接待波兰华沙医学院专家来院交流(左起四 宋守忠)

他多次向上级反映北京结核病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最终获得了两项优惠政策:一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15人到首都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培训,毕业后直接到医院工作;二是允许医院直接到外地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到外地招收毕业生,开辟了当时医院人才招聘的幸福之路

1988年,医院招收了第一批外地优秀毕业生,共8名,为医院临床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此后,每年都有外地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加入到医院的发展中。

06

“北京胸科医院”

至1989年,医院工作持续深化推进。然而,从疾病发展的角度看,结核病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北京,由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扎实开展,患者发病率显著降低。

微信图片_20241211165530.jpg

面对这一新形势,宋守忠院长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设想:建立北京胸科医院。他积极向北京市政府建言,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调研与评估,当年即获批准。于是,北京结核病院正式更名为北京胸科医院,并扩展至600张床位,以适应新的医疗需求与发展方向。

制作 /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