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导
首都除夕护卫健康 | 健康手环别全信
前不久的一个清晨,我在睡梦中被朋友急促的电话声惊醒。她告诉我,最近连续几个早晨醒来后,都感觉自己晚上没睡好。原来,她在别人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睡眠监测手环,想监测一下自己的睡眠质量。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整晚的睡眠质量极差,几乎每小时就会醒来一次,深度睡眠时间更是不足两小时……最令她焦虑和担忧的是,连续几天的监测结果都如出一辙。
我让她不要着急,建议她先去医院睡眠中心进行专业的睡眠多导图监测。朋友听从我的劝告,去医院检测后发现,她的睡眠时间可以达到7小时,睡眠结构也十分完整,根本不像睡眠监测手环显示的那样。她对我说:“原来睡眠监测手环是会骗人的。”
如今市面上涌现出了众多睡眠智能监测手环,这些设备使用方便,只需佩戴在手腕上,即可监测睡眠状况。但这样一个小小的手环真有这么强大的功能吗?为了验证这些设备的准确性,有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对市场上的多款睡眠监测手环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这些睡眠监测手环的数据与医院的专业监测设备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可能与二者的监测原理不同有关。
医院使用的睡眠监测设备是通过分析人的生物脑电波变化来判断睡眠状态,这是目前最准确的监测方法。而目前大部分睡眠监测手环是通过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监测用户的活动,进而分析睡眠质量和深度睡眠时间,最后给出睡眠数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手环中的感应器,感知人体的活动,以此来判断是否处于清醒状态或深度睡眠。当被检测者的身体活动时,手环就会默认他处于浅睡眠状态;当被检测者静止时,则默认为深度睡眠。由此看来,这种睡眠检测更像是一种“睡眠推测”,对于睡眠质量的评估并不具有权威性。
人们的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人的全身肌肉会放松,代谢旺盛,会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在这个阶段,人的身体一般都是固定不动的。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后,人们从浅睡眠逐渐进入深睡眠,人体的活动逐渐减少,主观意识逐渐丧失,心率和呼吸减慢。这些情况都会被手腕处的手环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细微的变化进行分析,给出最后结果。
但此类手环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环境。如果单纯监测入睡者的动作以及床的震动,对于单身者而言,数据也许相对合理;但如果床上不止一个人,那另一个人的活动也会被记录下来,使数据出现混乱。而且,仅仅以睡眠过程中的身体活动作为判断依据,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比如,当一个人安静地躺在床上时,虽然他没睡着,由于身体没有动,手环就会误认为是睡眠状态。
实际上,睡眠监测手环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一种便捷且初步的睡眠健康概况,它们提供的数据仅可作为日常健康管理的参考。其核心宗旨和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不断给我们以提醒——尽快入睡,避免无谓的熬夜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手环提供的数据,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的累积反而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让人更加难以入睡。因此,如果您出现夜间入睡困难、频繁醒来、肥胖打鼾等睡眠问题,建议前往医院睡眠专科就诊,接受专业的睡眠监测,这才是诊断睡眠障碍的最佳手段。
上一篇: 首都除夕护卫健康 | 银龄健康守护指南
下一篇: 切莫大意!这种传染病有可能会毁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