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聚焦

医院新闻

媒体聚焦

[北京晚报] 临终关怀病房护士 陪入院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发布时间:2015-05-13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临终关怀病房护士

陪入院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会将英国护士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的创始人。她出身于富有之家,却选择了护理事业。1854至1856年,南丁格尔率领护理人员来到英军的战伤医院护理伤病员。她竭尽全力改善医院的后勤管理、病员营养和环境卫生。短短的几个月中,伤员死亡率由50%以上下降到2.2%。每晚,当她手提油灯巡视伤病员时,士兵们都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敬意,并称呼她为“提灯女神”。

在北京的大大小小医院不同的岗位上,都会有“提灯女神”在为患者照亮康复之路。在北京老年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有15名护士为患者照亮离开人间的路。她们用爱心和耐心呵护着这些即将离去的人,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能够多一些尊严,少一些痛苦。

护士节前夕,本报记者来到北京老年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听这里的护士讲述她们和患者之间的故事。

北京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病房是北京大医院里少有的临终关怀病房。一个病区29张病房,常年爆满——因为太多的临终患者找不到能够为他们送最后一程的医疗机构。今年39岁的赵炳云是这个病房的护士长,她带领着14个姐妹,每天都在为即将离开的患者维护着最后的尊严。

患者吃饭都得靠一根管儿

北京老年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是2010年建立的。住在这里的患者,各个都是危重症,这么多年,能够自己走进病房里的患者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救护车送来的,甚至有的人上午送进病房,晚上就去世了。正是因为患者的病情危重,因此,每个患者来到病房之前,护士们都与家属做过细致的沟通:是否需要吸氧,是否有气管切开,是否有意识障碍……充分的前期沟通保证护士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患者送到病房前备好气垫、监护仪等相关设备,以便患者到达医院后能够在第一时间治疗。

临终关怀病房与其他科室的病房乍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大的不同:将近90%的患者都插根管儿。赵炳云说,住在这里的患者以晚期癌症患者居多,他们已经不能再接受任何治疗,甚至不能进食。“多数患者都插着管子来吃饭,有的靠鼻饲进食,有的需要静脉输注进行营养支持……”除了这根吃饭的管子,有的患者还需要导尿管或者其他的管路。因此,每天早晚护士交接班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看管路的护理是否到位。除此之外,护士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核对皮肤护理的情况。“卧床时间长了,患者容易出现压疮。”赵炳云说,这里的患者身体都非常虚弱,一旦出现压疮等皮肤问题,伤口很难愈合,甚至会出现感染,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检查皮肤情况也成了每班护士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第一次做遗体护理被吓跑

天天与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打交道,最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就是见证死亡。患者去世后,护士必须要给患者进行尸体护理,这样的挑战在其他科室很难遇到,但在临终关怀病房再正常不过了。

作为护士,都有第一次面对患者死亡的情况,赵炳云也不例外。1995年,赵炳云从海淀护校毕业后就来到老年医院工作。刚工作不久的一天夜里,她就赶上了一名患者去世需要进行遗体护理。“我还记得那天晚上,一楼所有病房里只有我一名护士。我虽然害怕,可也得硬着头皮去做护理。”她拿着护理盘来到床边,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进行护理。就在她将死者扶到侧身位准备做护理时,由于没有人帮她扶着尸体,死者突然向她这边翻转仰面朝天躺在她的面前。赵炳云扔下护理盘尖叫着跑到楼道里。也巧了,当时医生和患者家属都不在,赵炳云跑到楼道里站了好几分钟,慢慢才回过神来。后来,她咬着牙回到病房给死者做完了尸体护理,盖上白单。

正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科室里来了新护士,总会有老护士带领着给死者做尸体护理。前两年,护士小周从其他科室转到临终关怀科室,一下子要面对这么多重症患者,要经常面对死亡,有过护理工作经验的小周感到很不适应,她和赵炳云说,“我对自己绝望了,这份工作我干不了。”赵炳云反反复复和她谈了很多次话,既讲述自己的经历,也让老护士带领着她一块儿给患者做护理,一个月后,小周终于适应了这份工作。其实,临终关怀病房的每个护士上岗前都要经过培训,特别是要经过心理培训。只有她们能够平静面对生死,她们才能给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共同帮助患者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让临终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重温正常人的生活。

一张全家福让病房充满温情

临终关怀病房并不是暮气沉沉。在这里,也有漂亮的墙花、喜庆的福字、活泼的卡通画,病房看起来非常温馨。有时,护士们还会根据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布置个性化的房间。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离休的高龄老人,家属希望房间充满活力,护士们就在房间内布置了漂亮的拉花和树叶,五彩缤纷,郁郁葱葱。患者家属说,老人就像在大自然里住院。

“我们会努力为临终病人创造一种氛围,让他们能够含笑离开人间,而不是‘哭着与世界告别’。”赵炳云对患者林女士印象特别深刻。林女士住院时只有40多岁,是为数不多的中青年患者。如果没有卵巢癌,林女士幸福得让所有人嫉妒: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女儿聪慧。她和她的丈夫一块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富足,特别恩爱;女儿聪明漂亮,在国外读书……但卵巢癌改写了她的命运,她在肿瘤医院陆续治疗几年后,已经进入到癌症晚期,癌细胞全身转移,没有任何治疗手段能够帮上她。林女士在丈夫的陪伴下住进了临终关怀病房。刚刚住院时,林女士精神尚好,还能自己下地行走。很快,她的病情就加重了,夫妻俩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学习,一直没有将她病危的消息告诉女儿。护士们提议说,带一张全家福摆在床边吧。于是,林女士的丈夫带来了一张全家福,每天看到这张照片,林女士就感到很开心。两个多月后,林女士进入到生命的终末阶段。离开的那天,她的丈夫就坐在床边,一边给她讲述着美好的往事,一边看着监护仪上的数据一点点下降。当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变成一条直线后,这个高大的男人嚎啕大哭……“人离开之前,最后消失的是听觉。”赵炳云说,林女士在丈夫美好的讲述中离开了人间,她能看到,林女士离开得很平静,很安详。

家属送锦旗鞠躬致谢

在临终关怀病房住着的患者多数年龄都在80岁左右,他们的儿女年龄也不小,往往没有精力天天来医院照看患者,因此,护士们的责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次,护士发现一位老人床边都是血。这位老人长期卧床,神志不清,全身只有手指头能稍微动一动。护士们给老人检查了许久,也没发现患者身上有伤口。最后,她们找到了“满地血”的源头:患者的指甲划破了皮肤。赵炳云说,老年人的指甲断面特别厚、特别锋利,老人那天刚刚做完指甲护理,手指动了动就把皮肤划破了。护士们赶快请外科的医生缝合了伤口,又给老人用纱布包上指甲,避免以后再次划伤皮肤……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护士们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但没想到患者的家属非常感动:他的两个60多岁的儿子来到医院看到老人被照顾得这么周到,连声道谢。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去世了。料理完老人的后事,他的两个儿子给护士们送了一面锦旗,并且非常诚恳地给护士们鞠了一躬,“我父亲在这儿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选对地方了。”

在临终关怀病房,每一天,这样的“迎来送往”都在继续。每一天,赵炳云和她的小姐妹们都一如既往地守护在临终患者身边,不离不弃,让他们能够舒适、安宁、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本报记者贾晓宏 J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