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老年医院首启“生前预嘱”项目
关怀病区病人在接受治疗。
护士正在为重症患者吸痰治疗。
健康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但生命中有很多事,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您在健康、意识清醒的时候填写这份文件,会让您有办法掌握非常重要的事:当您因为伤病无法为自己的医疗问题做决定的时候,它能让您的家人明确了解并尊重您的意愿。
以上这段话来自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拟定的“生前预嘱”前言,不同于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提供的面向社会大众的“生前预嘱”,作为本市第一家提出在院内试行并有意向每位患者推广的医疗机构,老年医院根据医院内患者情况和诉求制定了临床使用版本,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初期调研,最快于明年初在院内重点科室推行。
院方表示,视试点进行情况,生前预嘱或将在全院范围内推广,一旦成功,该院希望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老年医院。
□项目方案
“生命终末期”须两名医生认定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向国表示,作为老年病专科医院,面对的不可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有的患者考虑到家庭经济原因,不想再做无谓的治疗,选择了放弃,但家属坚持治疗;有的患者仍有生命迹象,但家属却放弃治疗不再来看望,也不交医疗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为此,两年前该院有意探索设计适用于临床患者的“生前预嘱”,并于去年正式作为医院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启动研究。
“比如,当患者处于癌症晚期时,无法决定自己的医疗意愿,通过生前预嘱可以事先说明在不可治愈的生命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能够让患者家属和医疗机构充分了解并尊重其意愿。”刘向国表示,针对“生命终末期”的判定,该生前预嘱明确,只有在该患者的主治医生和同院另一位医生(两人都为副主任级别以上)都判断其无法再为自己做出医疗决定的情况下才能被引用。
欲搭车“遗嘱”增法律效力
刘向国表示,其正在计划在“我的医疗意愿”中再增加“遗嘱”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突发急症时,多名子女就开始为争夺房产或财产等争吵不休,另一方面,也会使这份生前预嘱拥有法律效力。“我国目前没有自然死亡法,因此生前预嘱只是患者意愿的表达,如果家属反对的话基本很难实现其意愿,但若增加财产如何分割、如何料理后事等遗嘱内容就会受法律保护”,为此,医院已着手引进第三方,即律师事务所介入,旨在保障患者的选择权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实现,并规避不应由医生承担的法律风险。
为了避免患者子女对其填写“生前预嘱”放弃救治出现争议,“我的医疗意愿”中明确,填写者需在亲属中选择两人作为自己的“医疗代理人”,在他们的见证下签署,一旦自己无法再做出医疗决定时,由他们代替自己做出医疗选择,并需要填写医疗代理人的姓名、电话、地址、与填写者关系等。
明年初在肿瘤等科室试点
刘向国介绍,“我的医疗意愿”项目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肿瘤科病人和家属、关怀科病人家属、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沟通等方式采集数据,得出影响生前预嘱实施的因素,为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制定出符合老年医院和中国国情的生前预嘱实施模式,并在肿瘤科、关怀科等重点科室试行;三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院所有科室推行生前预嘱,“即患者来到医院后,在咨询台人员的介绍和帮助下填写生前预嘱”,刘向国表示,如果在就诊时就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安宁地度过最后时光,这也将有助于患者理性对待病情,做出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
希望在各地老年医院推广
目前,伴着第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拟定的“我的医疗意愿”也在接受专家们的多轮探讨。记者获悉,拟定出生前预嘱的具体思路后,将在医护人员中全面实施,即要求全院1000多名员工全部填写生前预嘱,并建立医护人员生前预嘱数据库,“可以选择划勾或划叉,只是让大家了解这种方式”,但初期调研结果显示,1/3的医护人员都不了解生前预嘱,了解后,也不乏反对者认为“这种预嘱没有法律效力”。家属也多是“不愿意谈这事”。
在明年初启动重点科室的试点后,最早于明年夏天,院委会会根据重点科室的试点情况做出全院推行的决定。此后,该院希望将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老年医院进行推广。远景是,随着生前预嘱数据信息库的建立,所有填写了生前预嘱的公民信息将在各地老年医院系统内实现联网,数据信息也将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声音
与临终患者谈“预嘱”会增加其恐惧感
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病区主任姜宏宁认为,与对健康人宣传生前预嘱相比,对临终患者讲“预嘱”不是很好的时机,因为尽管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许多患者还是忌讳提“死”这个字眼,不愿意甚至恐惧听到“癌症”,和这样的患者谈生前预嘱,多数人会想“我是不是没几天了?是不是到了立遗嘱的时候了?”生前预嘱还是更适合普通人群或者慢性病患者,而且临终关怀病区的患者多为已经没有意识、需要靠呼吸机和鼻饲管维持生命的,也不适用于“我的医疗意愿”的签署条件。
刘向国也坦言,“生命终末期”的判定即使对专家级别的医生来说也并非易事。他举例道,有一个患有十几种疾病、身上多处褥疮的老年患者入院时已被“宣告死刑”,但在护理人员的照料下,又活了一年,子女们也感到欣慰,“没有一个医生敢说患者活不过3个月,但凡有一丝希望,医生和护士都会竭尽全力”,现实是,很多时候面对持续昏迷没意识的患者,家属会选择放弃,甚至患者还有意识,家属就已放弃,再联系不上。
□特写母亲活着,我心里就踏实
胡军(化名)每天都会来到老年医院关怀病区探望母亲。
今年4月2日,胡军的母亲因脑出血被其他医院宣告“没法救了”,且失去意识,谁叫也不应。但他仍会像往常在家时一样,坐在她身边念叨着女儿的学习成绩、快上初中的心情以及家长里短的琐事,边说边用双手悉心地按摩着母亲的胳膊和小腿,“肌肉放松嘛”。每当这个时候,他都微笑着,丝毫不见每天往返于家里和医院的疲惫,他觉得妈妈还能看得见、感受得到。
听记者说起“生前预嘱”,他茫然,“没听说过”,当得知是放弃治疗的意思的时候,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结,满脸惊诧,匆忙摇头说了几个“不”,“人在这儿,活着,我心里就踏实!”
(原名:老年医院首启“生前预嘱”项目欲搭车“遗嘱”增法律效力 最快明年初在肿瘤等重点科室试点)
下一篇: 北京市医管局领导一行来我院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