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健康指导

健康资讯

健康指导

读“龙应台:给美君的信”得到的一点启示

发布时间:2022-02-24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220225092249.jpg

  龙应台在她的新书

  《天长地久——写给美君的信》里这样写道: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而且,就在当下,

  因为,人走,茶凉,缘灭,

  生命从不等候。”

  关于“美君”

微信图片_20220225092252.jpg

  真的,生命不等候任何人,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枉自磋叹!龙应台是行动派,她对自己说:“人到了50岁之后,会发现好时光不多了。重要的事情不可以拖。我再拖下去,我不知道美君还会不会等我”。她毅然辞去了很多社会工作,搬回母亲住的楼上仓库,担负起照料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重任。

  美君是她的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已经不能认识家人了,也不能和别人语言交流,龙应台用书信的形式向她倾诉内心的情感,她知道美君永远也不能去读懂她的信了,这封信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的!

  同时这封信,作家龙应台也是写给读者的,因为她后悔没有更多地去陪伴母亲,与母亲一同感受岁月里的浮浮沉沉,她想让大家不要再重蹈她的覆辙。

参与和付出得足够多,

就不会有后悔!

微信图片_20220225092254.jpg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收治在我们老年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的一位患者,老人家罹患阿尔茨海默病有10多年了,已经处在生命飘摇的临终阶段。

  她的大女儿对母亲非常孝顺,在几次病情危重去重症监护室(ICU)抢救好转之后,老人因为脑出血陷入昏迷状态,大女儿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再次送老人去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去ICU的结局就是气管插管、血液透析等创伤性治疗,虽然她母亲在意识清楚的时候没有告诉她们要如何离开这个世界,但冥冥之中女儿好像也明白老人的心意,她也不舍得再让母亲遭受更多的痛苦,就在她犹豫再三的数天里,老人因为呼吸衰竭突然离世了。

  大女儿在料理完老人后事后来到我们科,流着泪向我们诉说了她的懊悔和不舍,说也许用了呼吸机后母亲还会多活几年。

  其实生命里真的没有那么多如果,选择的过程就意味着获得或者失去,作为儿女她们已经很孝顺,做得已经足够了,让老人最后的一段路走得少一点痛苦,也是一种解脱。在我们的开导劝说后,大女儿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所以只要在老人最后的生命阶段儿女们一起陪同走过,参与和付出得足够多,就不会有后悔!

  在长期的老年医学工作中,我会深切地感受到衰老、痴呆和死亡对无数家庭带来的冲击,有亲情交融的温馨瞬间,也有亲情割裂、矛盾冲突的社会百态。

  有来不及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海外游子,久久地徘徊在父亲去世的病房门口,是否内心在后悔无法最后的尽孝?

  也有兄弟姐妹们极力延续着临终父亲的生命,只为了让还在服刑的小儿子能出狱后见老人一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命中有无数的缺憾和圆满,岂是懊悔或努力就可以成就的。但用心去做了,就不会后悔!

  “因为失智症是那样一个逐渐的过程,就像一颗方糖进入咖啡,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融化了”。

  作家龙应台说得很形象,就是因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得太悄无声息了,会慢慢地渗透在老年人生命的每一个缝隙里,岁月不饶人,我们又岂能绕过岁月?

  “三低”

  因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不宜觉察,很多患病老人没能得到及早诊断和康复治疗,中国目前老年痴呆患病的现状是“一高三低”。

  “一高”就是发病率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患病人数呈几何级数递增,据统计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5.9%,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目前大约有1000万人之多。

  “三低”就是就诊率低、诊断准确率低、治疗率低。中国AD患者从出现症状至首次确诊时间,平均在1年(3~21个月)以上;确诊时病情多为中重度,已错过最佳治疗阶段。所以处于暮年的老人和家属一定要注意防范阿尔茨海默发病,说不定它已经悄无声息的降临到身边了。

  造成“三低”局面的原因还有老年人及家属对老年痴呆这个疾病的“羞耻感”,导致了很多人即使出现了症状,也不愿意去医院就医。我们在门诊经常会碰到老人子女怀疑老人有老年痴呆前兆,但老人矢口否认自己有过遗忘、性格改变等情形,对于医生的一般常识的提问,老人因为忘记了,会躲躲闪闪地回避问题,经常左顾而言他。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是失智老人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做出的努力,也反应了社会对这个疾病的一个普遍心理认知。衰老和痴呆不羞耻,而对痴呆症缺少包容、忽视才更可悲!

  前几天在门诊遇到一个女儿带60多岁的母亲看病,老人有一些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和焦虑。女儿很关心老人,但不能接受老人会有阿尔茨海默病,她说母亲和家人吵架争辩的时候思维比谁都敏捷。

  通过体检发现老人属于轻度痴呆症,最后我告诉家属以后不要再和老人针锋相对了,因为老人有认知问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和老人发生争执会加重其焦虑和情绪激惹。

  这个女儿的不接受可能源于对痴呆症的不了解和羞耻感,即使在发病早期,理解与陪伴也是痴呆老人很需要的,他(她)们的世界已经在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虽然还不至于到混沌不清的程度,判断力和执行能力都变差了。

  其实许多人在知道家人患上老年性痴呆之初,总会感到无助、忧虑、甚至气愤。突然要成为照顾者,感到惶然是正常的感觉,不少身为被照顾的子女,突然要面对角色转变,逆转成为照顾者时,更是不知道如何自处。

微信图片_20220225092259.jpg

  “如果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对于失智、对于衰老、死亡、陪伴,对这些事情的认识水平提高的话,是会不一样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太迟太迟的领悟”。

  龙应台说的这些话,是在告诫读者,当有一天年迈的父母对着你问:“你是谁”时,也许就迟了!

  摒弃掉“羞耻感”,及早发现和正确面对痴呆症,多给年迈的父母亲一些陪伴,这也许是作家最想和读者说的话。

  作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220225092302.jpg

张守字

主任医师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一科 主任

  从事神经内科专业及老年病学专业30余年。擅长各种类型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变性、帕金森病性痴呆等)、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在国内多个专业团体担任学术职务,在老年认知障碍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附属医院做访问学者,热衷于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社会公益宣传。

  预约咨询电话:01062402958

  出诊地点:门诊大厅一层  记忆门诊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专家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