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聚焦

医院新闻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 幸福人生九个共性

发布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受访专家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 吕继辉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马健文

生命时报记者 虞 晔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553.jpg

  什么样的人才能幸福快乐?家财万贯、事业有成还是家庭美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美国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瓦尔丁格表示,支持人类健康幸福的基础是那些“温暖的关系”。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自1938年启动,堪称有史以来研究时间最长的幸福研究。今年初,瓦尔丁格与项目副主任、美国布林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马克·舒尔茨将85年的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并于8月出版了中文译本——《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幸福研究启示》。据悉,该研究的规模从最初的724人,扩展至参与者的1300多名后代,收集了三代人的生活行为数据,以及体检、脑部扫描、压力激素等重要指标信息。结果发现,幸福长寿一方面需要个人保重健康,另一方面是保持社会联结,好的社会关系可以让人“多活一年”的可能性增加50%。研究者总结出最健康、快乐的人有九大共性,《生命时报》特邀专家进行解析。

  01 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557.jpg

  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健康和幸福最重要的预测因素。社会关系最少者的死亡率是社会关系最多者的2.3~2.8倍。对老年人来说,孤独的危害程度是肥胖的两倍。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表示,从专业角度看,人际关系缺乏的客观指标是社交孤立,即可能因疾病、个性等因素与外界联系不够;主观指标是孤独感,自我感觉与周围缺乏有益的联系,不被周围人所需要。社交孤立和孤独感会增加冠心病、中风、痴呆和全因死亡风险。如果有大量空闲时间,孤独的人更易酗酒、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寿命。“长时间的孤独是一种不良应激状态,当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去应对这种状态时,会造成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损害健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马健文补充道。

  哈佛研究认为,每个人不妨经常给自己做一下“迷你哈佛研究”,评估一下“你已经拥有什么关系?”“还想要什么关系?”“有没有办法加强已有的关系,或有没有办法建立新的联系?”专家们表示,如今在年轻人中盛行“独居的美好时光”“一个人的幸福生活”“无社交状态”等观点,这是片面的。人们应主动去培养、加强和扩大人际关系,比如经常与人通电话来维持沟通;常参加建立友谊的活动,诸如与运动、爱好、公益等相关的团体活动。“拥抱是打开社交的绝佳方式,无论对陌生人还是熟人,拥抱都可以抑制皮质醇水平升高,降低压力水平,让人舒适。”马健文说。

  02 身边有能带来安全感的人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00.jpg

  研究中提到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生病或害怕,你可以在半夜给谁打电话?有些人可以说出好几个,有的人却一个也没有。研究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能求助、依靠的人,否则你即使在婚姻中也会孤独。

  “无论父母、伴侣或是朋友,只要你和他在一起能有安全感,这就是你重要的情感支持。”马健文说,当人感到信任和安全时,大脑会释放催产素,激发对群体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同时刺激产生多巴胺和血清素,提供温暖的感觉,帮助缓解焦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在刺激面前会做出高成本的反应,比如情绪很容易激动、不适应陌生人多的场合、总担心最亲近的人要抛弃你、难以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等,甚至还可能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通常,人们在原生家庭中比较容易找到有安全感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如果没有,良师益友也能成为“家人”。需注意,安全感本质要依靠自己强大的精神内核,一方面,自己不能对他人要求过高,患得患失;另一方面,只有自己多交际、常助人,才能与他人建立牢固且值得信赖的关系。

  03 常常和陌生人聊天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03.jpg

  瓦尔丁格说:“别人如果积极回应,我们常感觉良好。我们经常认为这些并不重要,其实是忽略了幸福。”“从关系的‘新陈代谢’层面看,不断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属于良性发展,认识新朋友、拓展新领域,让人放松,还激发热情。”马健文说:“我在日本旅游时遇到过一位美籍留学生,他在地铁上跟我谈了自己的留学经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等。这次旅行已过去六七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与这位陌生人的交谈,这是一种阅历收获,也是一种互动满足。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多与陌生人交往,增加人际互动,不过也要做一些取舍,远离那些负能量的(如骗子)或有不良嗜好的陌生人。”

  04 给生活设置挑战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08.jpg

  瓦尔丁格说:“在生活中有挑战并战胜它,可以让自己有成就感,这是让人兴奋的,而财富和特权买不到这种‘幸福’。”马健文认为,追逐目标的过程会让人觉得自己在朝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吕继辉表示,如果感到孤独或生活没有意义时,可以尝试去建立一些有挑战的生活目标。这个挑战对健康有益的前提是,不超过挑战者的能力范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让人产生过度的挫败感,甚至丧失自信。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觉得自己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价值了,会有失落感,他通过做公益帮助他人,这是一种小小的挑战,可以让人产生自我价值感。

  05 寻找生活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12.jpg

  有些人认为生活就是及时行乐,但生活幸福的本质是让生活有意义。比如,假设你正在给孩子读书,哄她睡觉,但这本书你已经读了七遍。“你的一天漫长劳累,但你还是忍着疲惫第八次为孩子读书,因为这可以让孩子安然入睡。你真的开心吗?我想并不是,所以这不是享乐主义的幸福,而是一种让你觉得有意义的幸福。”瓦尔丁格说。

  马健文说:“我做心理咨询的工作,每天要接待很多来访者,如果只是机械式重复,会觉得无聊、繁琐、没意义。寻找生活的意义其实就是关注生存的意义感。比如,我会去思考,我做这个工作对来访者有何帮助?对自己有何帮助?对社会有何帮助?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比如,我们在家庭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朋友中的意义是什么?要明白,这个意义不是谁赋予我们的,而是靠自己的行动去主动赋予的。比如,你在某件事上有点进步、你为公司做出贡献、你为家庭提供帮助、你帮一只流浪狗找到家……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不同的存在意义。”

  06 不必期望总是快乐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14.jpg

  瓦尔丁格表示,人们每天被大量信息包围,特别是社交媒体信息,看到的都是他人“精心策划”后所展示的美好生活,无忧无虑,拥有财富、美貌、名望……事实上,没有人总是快乐的,人生不可能没有困难、压力和挫折。

  吕继辉表示,“总是快乐”其实是一种病——轻躁狂。这类患者往往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快乐,过度自信。正常人的情绪就像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有时开心一点,有时平淡一点,哪怕偶尔孤独也是一种正常情感。因此,大家要接受人生的复杂性,避免因过高的期待而产生失望和焦虑。

  07 与同事关系和谐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17.jpg

  研究发现,对于多数人来说,工作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占据时间,因此工作中的关系和谐对幸福生活很重要。

  吕继辉表示,工作中会有竞争,也有团队合作,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需要一定技巧。首先,要尊重他人、恭敬有礼,尤其在团队合作中不能刚愎自用、忽视他人的建议;其次,要积极沟通、乐于奉献,开放、直接地进行交流可以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矛盾,不计较得失地贡献力量,可以让同事交流更亲密。此外,定期聚会、团建,甚至是单纯的闲谈等,都有助培养和谐的职场关系。

  08 永不放弃追求幸福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22.jpg

  哈佛研究指出,幸福永远不会太晚。有些人认为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他们觉得自己很孤独,但也有可能在他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会找到一群新朋友,或是得到一份真挚的爱情。从研究数据来看,有不少人是在60多岁、70多岁、80多岁时,第一次发现这些东西。

  “这反映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态度。”吕继辉说,生活中总有失败和挫折,如果因为一时低谷而一蹶不振,可能会沉溺在痛苦和绝望中,但历史经验和各种人生经验都足以证明,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终会有成果。这对年轻人来说,相对容易接受,因为大不了可以从头再来,但有的老人却很难做到。例如,有的老人失去了老伴,就会觉得“再不会有人爱我,我也不会得到幸福了”,其实,幸福的机会可能就在身边,或许你会有新的爱情到来,或许你可以和亲友更亲密。

  09 职业成就不一定保证幸福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26.jpg

  哈佛研究表明,在工资较高的人群中,教育水平和健康素养往往较高,这是他们养成健康习惯、获得更好医疗保健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可能会更长寿,但不见得会是最幸福的人。瓦尔丁格说:“我们发现不注重人际关系的‘工作狂’是我们研究中最悲惨的人,当他们80多岁时,他们充满遗憾。”马健文表示,事业成功只能成为幸福的一小部分,事业和生活一定要保持平衡,忙中有闲,不要忽视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偶尔加班晚回家的时候,打电话告知一下,周末可以抽空聚聚会。

来源:《生命时报》

微信图片_20230908094629.jpg

  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30908102113.png

  吕继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 主任。

  擅长老年认知障碍和其他老年神经精神疾病(各种病因类型痴呆、老年抑郁、老年睡眠障碍、老年谵妄等)的诊断和治疗。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附属Bankstown-Lidcombe医院老年医学中心接受职业培训。是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百层优秀人才。曾获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人文医生”、北京医师协会主办“第六届北京优秀医师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

  预约咨询电话:01083183801

  出诊地点:门诊大厅一层  记忆门诊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专家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