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星光下的坚守与深情:2023国际痴呆日特别故事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借此机会,我分享一个关于痴呆老人与她女儿感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刚进病房,我就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表情愤怒的老人坐在病床上,双手抱胸,眼睛斜斜地看着人。她正嚷嚷着自己没病,为啥送她到医院,责问女儿是否要抛弃自己。
旁边一个40多岁的女子,站在床边嘟囔着,似乎很不满地劝说患者不要再吵闹,旁边还有其他患者。我心里一震!纳闷这是什么孩子呀,怎么母亲都生病了,脾气还那么大呢!
问病情时,老人不配合,女儿不耐烦地劝母亲:“大夫跟你说话呢,你好好说。”我心里又暗自嘀咕:她已经得痴呆了,还能配合么?你为什么不早点儿带她到医院呢?
母亲听了女儿的话,像受了刺激似的,嚷着要回家。
女儿再接再厉,“你就是个恶魔,专门来折磨我的。”
母亲也不服软,反驳说,“你才是恶魔,你个白眼狼”… …
看到母亲情绪激动,我赶快让女儿先出去。好说歹说,终于让母亲平静了下来。
整个问诊过程让我很震惊,女儿口口声声说她很关心母亲,可实际上,对母亲的关心又能有多少呢?
出了病房,我一边回办公室一边感叹,觉得这样的孩子真的太不应该了,再不济也是自己的母亲啊。母亲都进医院了,为什么不能对她和善地说话?
路过会客厅时,看到坐在沙发上憔悴不堪的女儿悄悄抹着眼泪,心想:“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也太脆弱了吧?明明是你嫌弃母亲,还在这里哭哭啼啼。”
就在这个时候,女儿看见我经过,赶紧抹了一把眼泪站起来,担心地问妈妈的情绪好点儿没?看到她关切的眼神,我有些意外。平复了我的内心,重新打量眼前这个比我大几岁的女儿,回答说:“好点儿了,不过照料痴呆患者需要耐心和爱心,不能操之过急”。
这一提不要紧,打开了女儿的话匣子,女儿把多年的委屈一股脑儿的说给我听。
早在2009年的时候,女儿就发现母亲记性不好,丢三落四,但是她觉得母亲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没在意。后来,女儿发现母亲越来越像个小孩儿:经常出门找不到家,一言不合就哭闹,不让女儿去上班,担心女儿不要自己,频繁给上班的女儿打电话,导致女儿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遂辞职在家陪母亲。
在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女儿渐渐发现母亲的许多怪异表现,特别是夜幕降临时,母亲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一会儿说床上有吸血鬼在吸自己的血,让女儿赶走吸血鬼;一会儿说窗户上有个小毛贼,让女儿去抓小偷;一会儿说坏人把屎扔自己头上,叫女儿给自己洗头。就这样,母亲每天晚上把女儿折腾到深夜都不肯罢休。
日复一日,女儿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差,终于不能忍受母亲如此折磨自己,于是带着母亲辗转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和老年痴呆症,医生给母亲开了促智、抗精神和催眠的药物。这些药物一开始还有点儿效果,后来渐渐就不行了,母亲夜间仍大吵大闹不睡觉。
说到这里,女儿顿了顿说,“每天晚上看着夜空中的星星,心里特别痛苦,祈求上天能帮帮我”,随即哽咽起来,“我知道她已经不记得我了,因为她经常叫我妈妈,但我依然爱着她,即便未来的路很渺茫,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此话掷地有声,与女儿瘦小的身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说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哄母亲到医院就诊,可是母亲一直不肯动身。折腾到下午,好不容易把母亲送到医院,结果母亲又嚷嚷着要回家,所以刚才她情绪崩溃,数落了母亲几句,自己心里又很愧疚。
女儿还说,不奢求太多,只要能让母亲晚上持续睡4个小时就行,要是总这么不睡觉,担心母亲的身体扛不住。她说着眼泪又布满了眼眶,却还在连声强调:“不过,大夫你放心治疗,什么结果我都能接受。我不想让她有遗憾,也不想让自己有遗憾”,边说边抹着眼泪去看母亲。
送走女儿的一刹那,我觉得好惭愧。女儿的肺腑之言、红红的眼眶,萦绕在我的耳边、眼前。
我感觉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狭隘了,居然那么想她的女儿。换做是我,我能做得更好吗?我也有老母亲,因为骨关节炎常常说腿疼,可是因为工作、家庭、孩子等等,我关心过母亲多少呢?
眼前这个做女儿的给我这个做医生的深深地上了一课,让我在病房里找到了最真实的亲情,让我走进患者家属的心田,体会她们的经历,感受她们的感动。此刻我的心里,早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第二天查房,女儿坐在老人床边的小凳上,可能因为曾在我面前暴露过脆弱的一面,看到我是羞涩的表情,十分客气。目光交汇,仿佛昨天我们已经互换了彼此的秘密,成了知心的朋友。
看到老人,我心里觉得那就是我妈妈,很亲切,很想去关心,我当着老人的面狠狠地夸奖了她的女儿,说她很幸福,有这么好的女儿陪伴,鼓励老人热爱生活,国家那么强大,医学那么发达,老人一定能长命百岁!
我笨拙的语言给了母女俩信心,女儿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小本子,准确地记下了老人的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夜间起床次数等。老人的脸色好转了,女儿的情绪也没那么急了,还哄着老人说:“妈妈你看,这医院多好啊,这些医生多有耐心啊,等我们体检完就回家啊!”
老人笑了,女儿笑了,我也笑了,没错!这是她们母女俩久违的笑容,让我真正体会到她们的不易和坚韧!
医生不能只是治病救人,也要走进病人的内心深处,身心同治,感同身受,不能因为医生的称呼,就与病人拉开了距离。我们对待病人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看病时“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病人感激我们治病救人,我们更要感激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的主题是“立防立志 无问早晚”,不论对哪一个时期的认知障碍患者,我们都有责任去充分了解老人病情,乃至他们和家人的心理、情绪,才能给予恰当的帮助。
漫漫医学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或许只有陪伴,才能抵挡岁月漫长,只有环环相扣的爱,才能生生不息!
文 / 精神心理二科 胡月青
作者简介:
胡月青,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治医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从事神经内科疾病诊疗工作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临床经验,擅长老年痴呆、原发性头痛、脑血管病、癫痫、失眠、情感障碍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先后入选北京老年医院“525”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苗”人才培养计划,主持和参与市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国内外文章十余篇。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13:00—16:00
预约挂号:关注北京老年医院微信公众号—> 预约挂号 —> 认知障碍中心—>精神心理二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