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导
家有老人速看!体重管理是长寿关键 “快捷键”
老年人如何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对老年人健康到底有多重要?《我爱问医生》“国家喊你来减重 ”系列,邀请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 王媛主任医师跟您说说:老年人体重控制方案。
受访专家
王媛 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老年心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老年共病患者的综合管理。
老年人体重管理的
主要目标和措施 ↓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及了关于 老年人体重管理的主要目标: 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措施:加强老年人体重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学习老年人体重管理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家庭健康养老水平。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减缓机能衰退。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开展老年人体重管理教育。
老年人体重管理与其他年龄段人群
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体重管理年” 活动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老年人体重管理,是因为老年人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疾病风险、社会角色等方面也有其独特性。而且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营养需求、运动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
生理病理不同: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如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体重问题。体重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肥胖可能加重关节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体重过低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体重管理对于这些疾病的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
营养需求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量会逐渐减少,导致身体的脂肪比例相对增加,这不仅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还会降低身体的力量和平衡能力。与其他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在体重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肌肉的维持和增长。肌肉的维持、增长离不开蛋白质,骨骼健康离不开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户外活动减少,故获取和利用蛋白质有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维生素D、钙、铁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因此在体重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补充。
运动选择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不能像年轻人那样进行高强度、高冲击力的运动,更适合选择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温和的运动方式,且运动时间和频率也需要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而且,老年人常伴有慢性疾病和关节问题,运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摔倒导致骨折等。因此,在进行体重管理的运动干预时,需要更加注重运动的安全性,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过程中要有人监督或做好防护措施。
老年人如何判断体重是否处于健康范围?
有哪些具体的指标或方法可以参考?
老年人可参考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等具体指标来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处于健康范围,以下是具体介绍:
身体质量指数(BMI):BMI 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千克)÷ 身高(米)?。对于老年人来说,一般 BMI 在 20.0-26.9kg/m? 范围内被认为是相对健康的。但老年人身体情况较为特殊,一些肌肉量减少、身体较为虚弱的老人,BMI 可适当放宽至 22.0-27.9kg/m?。
腰围: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堆积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反映中心性肥胖情况。一般来说,男性腰围应小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应小于 85 厘米。如果腰围超过这个标准,即使 BMI 正常,也可能存在腹部脂肪过多的问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正常老年人的体脂率,男性一般在 20%-25%,女性在 25%-30%。体脂率过高,说明身体脂肪过多;体脂率过低,则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
老年人在选择适口餐食时
应该注意哪些营养原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推荐的老年人营养原则是:食物品种丰富,动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具体来说,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蛋白质是维持老年人身体正常运转、修复组织的重要营养物质。
像瘦肉、鱼肉、豆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例如每天可以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适量摄入豆腐或鱼肉,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增强免疫力。
应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取,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和部分加工零食等。应多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坚果中的油脂。这些不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有益。
注重碳水化合物质量:多吃全谷物、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全谷物能提供更持久的能量,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老年人常见的便秘问题。像燕麦、糙米、红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果,以获取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 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钙和铁,对预防骨质疏松和贫血有帮助;坚果则是锌的良好来源,对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有重要作用。
增加水分摄入:老年人的口渴感相对较弱,容易缺水。应定时主动饮水,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
如何平衡口感与健康需求?
调整食物质地: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咀嚼和消化问题,可以将食物加工得更软烂。比如把肉类剁碎做成肉丸、肉饼,将蔬菜切成小块或制成蔬菜泥,把谷物煮成粥或软烂的米饭。这样既能保证口感易接受,又不会影响营养吸收。
适度调味:在控制盐和糖使用量的前提下,利用天然调味料提升口感。例如用葱姜蒜、柠檬汁、醋等增添风味,既能满足对味道的需求,又不会摄入过多的盐和糖,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
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避免过度油炸,多采用蒸、煮、炖、烩等健康的烹饪方法。像清蒸鱼、蔬菜炖豆腐、排骨炖汤等,既保留了食物的营养,又能使口感变得松软,易于老年人食用。
哪些食物有助于老年人
维持适宜体重、预防肌肉减少?
预防肌肉减少的营养素 首先是蛋白质,建议老年人在一般情况下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千克体重1.0~1.2g,日常进行抗阻训练的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2~1.5g。
优质蛋白类食物包括瘦肉、鱼类、蛋、奶、豆制品,如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每 100 克猪瘦肉约含蛋白质 20.3 克。瘦肉富含的蛋白质是肌肉合成的重要原料,其含有的多种氨基酸配比接近人体需求,易于被老年人吸收利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烹饪时可选择蒸、煮、炖等方式,如做成瘦肉粥、瘦肉丸子汤,方便老年人咀嚼和消化。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对老年人健康有益。
一个鸡蛋约含 7 克左右的蛋白质,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煮鸡蛋、鸡蛋羹都是适合老年人的吃法,方便又营养。
牛奶、酸奶等奶制品富含钙和优质蛋白质,每 100 毫升牛奶约含 3 克蛋白质。
钙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间接减少肌肉流失风险。
大豆、黑豆等豆类营养价值高,每 100 克黄豆约含 36 克蛋白质,且含有异黄酮等有益成分,对老年人的肌肉和骨骼健康有益。
同时还应该补充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水果,如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羽衣甘蓝等,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钾等营养素。维生素 C 有助于抗氧化,维持肌肉细胞的正常功能;维生素 K 对骨骼健康有益,与钙的吸收和利用密切相关;钾 能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对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有重要作用。可清炒、水煮后凉拌,如蒜蓉菠菜、白灼西兰花。香蕉、橙子、苹果等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老年人该如何合理安排
每日的饮食结构?
应饮食均衡,荤素搭配,主食粗细搭配,粗粮可占主食总量的 1/3 - 1/2 ,优质蛋白充足,多吃蔬果。
早餐宜有1个鸡蛋,1杯奶,1~2种主食,主食的品种可以多样,例如肉末粥、蛋花粥、肉包、馄饨等。中餐和晚餐宜各有1~2种主食,1~2个荤菜,1~2种蔬菜,1种豆制品;各种畜禽肉、鱼虾肉选1种或2种换着吃,也可考虑与蔬菜、豆制品搭配,避免单调重复。每天可摄入 50~75 克瘦肉;牛奶每天 300~500 毫升;豆腐等豆制品每天可食用 50~100 克。每天应保证摄入不少于300克蔬菜, 200~350 克水果。每天食用油用量控制在 25 - 30 克,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菜籽油等,减少动物油(如猪油、牛油)和饱和脂肪含量高的植物油(如棕榈油)摄入。
建议早餐 6:30~8:3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睡前一小时内不建议用餐。对于容易早饱和食欲下降的高龄、衰弱老人,可少量多餐,采用三餐两点制或三餐三点制。如上午 10 点左右吃一把坚果(10~15 颗杏仁或腰果),下午 3~4 点吃一小份水果或一杯酸奶。
老年人适合进行哪些类型的运动?
怎样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有氧运动:老年人进行像散步、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动作缓慢柔和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关节的压力较小。也可使用较轻的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屈伸练习,或借助弹力带进行腿部、肩部等部位的力量训练,也可以进行靠墙深蹲、坐位抬腿等无器械力量训练,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稳定性,维持肌肉量,预防肌肉减少症。
日常还可以进行简单的颈部、肩部、腰部、腿部的伸展,如站立位体前屈拉伸腿部后侧肌肉,左右转头拉伸颈部肌肉等,以帮助老年人拉伸肌肉和韧带,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和缓解肌肉酸痛,减少因身体僵硬导致的跌倒风险。
运动强度:如果身体较为健康,无明显慢性疾病,可进行中等强度运动,以微微出汗、稍感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交流为标准。例如,散步时速度可稍快些,每分钟大约走 100~120 步;打太极拳、八段锦时,动作幅度可适当加大,节奏稍紧凑。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如慢走,每分钟 70~90 步,运动过程中密切关注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运动时间:一般情况下,每次运动 30~60 分钟为宜。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可将运动时间延长至60分钟,分成多个时段进行,如上午、下午各进行 30 分钟运动。身体较为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可从每次 15~20 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运动 3~5 天,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恢复时间。
从主观感觉上,合适的运动负荷应该是锻炼后睡眠正常、食欲良好、精神振奋、情绪愉快。客观上,数心率是最为简便的判断方法,长以170-年龄(岁)作为运动目标心率,如70岁老年人运动后即刻心率为100次/min(170-70=100),表明运动强度恰到好处。
内容来源 / 北京城市广播《我爱问医生》
编辑 / 宣传中心
下一篇: 节目预告 | 老年人怎样控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