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面对“老年沉默”,识别比治疗更紧迫!

发布时间:2025-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老年健康是老龄社会的重要议题。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健康老年人是指60周岁及以上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趋于相互协调与和谐状态。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要求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国社会保障》杂志“老龄观察”栏目记者徐颢走进北京老年医院,对话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守字,解析老年精神心理诊疗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关注老年心理健康

及早发现抑郁症状

记者:请问老年抑郁障碍与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张守字老年抑郁障碍患者(LLD)一般有3个方面表现:一是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无力感,对事物提不起兴趣。二是认知行为方面,包括注意力下降、活动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意志力下降和行为迟缓,与老年痴呆患者的能力丧失有本质不同,前者是可以逆转的。举例来说,前者会做饭,只是不想做,因为缺乏内心驱动力;而后者由于认知功能受损,已经丧失了做饭的能力。三是植物神经紊乱,如多汗、低血压、心慌胸闷、头晕头胀等,表现出的躯体症状包括疼痛、失眠、食欲减退等。老年抑郁群体中超过八成存在睡眠障碍,而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障碍,也会导致情绪焦虑,加重抑郁。研究发现,一些认知障碍类疾病在疾病早期也会表现为抑郁症状。长期抑郁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如脑中风、营养不良、肌少症等,产生躯体障碍,面临失能风险。

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需要做好防治的重点人群有哪些?

张守字在北京老年医院接诊的60岁以上的抑郁患者中,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更多一些,其中女性占比较大。我院接诊的患者中,首诊相对较少,患者往往已经接受过治疗但效果不理想,或是已经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前来诊断是否患老年痴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年抑郁障碍的起病隐匿,患者及家人可能并未意识到发病;另一方面患者可能存在“病耻感”,不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这些综合因素导致目前我国老年抑郁障碍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并不乐观。

根据临床数据,需重点关注是否有抑郁情绪的群体包括:多病、共病老年患者,独居老人,失去社会关系的老人——比如帮忙带娃的“随迁老人”,经济困难老人以及刚退休或者确诊重病的老人。

警惕老年抑郁障碍的共病疾病

记者:对于老年抑郁障碍,临床如何诊断?如何预防?

张守字在老年抑郁障碍的诊断评估过程中,会注重病史采集,如精神病史、躯体疾病史、家族史等。临床综合评估一般使用抑郁量表以及脑电图、脑部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在家中,老年抑郁量表也可用于初步的自检筛查,量表包括30个条目,包含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等。条目都是问话形式,受试者回答“是”或“否”即可。

触发因素方面,心理社会应激因素较常见,比如遭遇意外家庭变故、到龄退休等,还有一些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并不显著,更多以失眠、焦虑和各种躯体不适为主,同时伴有多种躯体疾病,这被称为共病躯体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肌缺血、糖尿病。共病会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对疾病进程和预后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注意对老年抑郁障碍和共病的评估,需要多病共治,防止发生误诊漏诊。

记者:目前,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就医途径有哪些?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手段?

张守字: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就诊可选择精神专科医院的抑郁专病门诊,或者去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在老年专业特色综合医院,设有记忆门诊和精神心理门诊,可诊治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类疾病及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逐步普及了心理健康服务,形成了完善的转诊服务。

微信图片_20250716092112.jpg

▲ 在记忆门诊和失眠门诊,张守字(右)接待为父母代诊老年抑郁障碍的子女。

治疗方面,老年抑郁障碍并非完全功能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老年抑郁和阿尔茨海默病在疾病发病机制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抑郁患者会有大脑海马体轻度萎缩,脑内分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减少,导致愉悦体验减少,出现多汗、心慌、胸闷等症状。治疗以药物为主,需要长期服用,至少半年以上,中途停药可能导致复发。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问题解决疗法和运动疗法等,运动疗法对于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生理症状突出的抑郁患者更加有效。老年人可以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伸展运动等。太极拳和气功也是较好的选择,而且这类运动多为集体活动,积极参与有助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家庭与社会携手

共护老年心理健康

记者:治疗的难点有哪些?请分享具体治疗案例。

张守字抑郁障碍的治疗涉及就诊意愿、诊断识别率及服药依从性等多个问题。目前我国抑郁障碍就诊率和治疗率均非常低,这和患者的就诊意识不强以及“病耻感”等都密切相关。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家属意愿等综合因素,对抑郁障碍预后的影响力。举个临床案例:一位92岁的患者长期遭受慢性骨关节病困扰。2024年年底,她接连听闻作家琼瑶在家中去世,以及一位相熟的同事去世的消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患者变得郁郁寡欢,不思饮食,两个月瘦了15斤,从生活自理变成卧床不起。这位患者的家人把她送到我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住院治疗。患者的情形符合抑郁障碍特征,伴有重度营养不良。治疗关键是增加营养支持,但患者及其家属都拒绝静脉营养治疗或鼻饲饮食,这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不少患者对营养支持存在误解。其实,鼻饲饮食是在病人出现吞咽困难等情形下实施的过渡性治疗,不应一味排斥。我院收治过不少存在进食障碍的老年患者,有的是疾病导致吞咽困难,有的是认知障碍合并精神障碍导致拒绝进食,也有因抑郁情绪导致的不思进食,首要的就是解决患者营养问题。我曾接诊一位拒绝进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家属刚开始也不太支持给患者做鼻饲饮食,但在看到患者经鼻饲等综合治疗后,躯体症状和精神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就彻底转变了想法。人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点燃患者“生的意志”,配合恰当的治疗方式,维护老年人心理和身体健康。

记者:您对加强老年抑郁障碍的预防、筛查和早期干预,有何建议?

张守字在老年抑郁障碍隐蔽性高,提高老年人对自我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寻求家人支持非常必要。很多老年人不主动提及情绪问题,通常是因睡眠或其他问题就医时被发现。因此,在社会层面,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与早期干预。可以通过科普文章、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升公众对老年抑郁障碍的认知,鼓励老年人及其家属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在治疗过程中,家属在协助监督用药、提供情感支持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抗抑郁药物选择丰富,效果良好,也需要加强宣传来提高知晓率。其次,应加强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消除“病耻感”,提高老年人的就医意愿。最后,营造积极乐观的社会氛围,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在社区层面,则要加强筛查,建议社区提供上门服务,推广自测量表和简易筛查问卷,了解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

健康聚焦

微信截图_20250716092127.jpg

内容来源 | 《中国社会保障》

编辑 | 宣传中心

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716092355.jpg

张守字

主任医师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科 主任

医院资深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从事神经内科专业及老年病学专业30余年。

擅长:各种类型老年认知障碍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变性、帕金森病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诊治。

社会任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老年医学分会及康养医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常委编委;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理事;中初保北京市脑病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脑疾病分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常委;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抗衰老医学与主动健康分会常委。

学术成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国家脑科学等研究多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多部专著编写,在各大媒体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多次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新华大健康等媒体的有关老年痴呆科普宣传节目。

 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简介 

微信截图_20250716092349.png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类疾病老年患者,进行专业诊疗和康复,并开展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在门诊部下设的认知中心记忆门诊和失眠门诊,在住院区部有开放床位110张,包含精神心理科和认知障碍科两个护理单元。

中心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为认知障碍老人创造了“痴呆友善环境”。病房为住院二部的两栋独立二层小楼,病房均无障碍设置,宽敞明亮,温馨宜人。内设有谵妄室、认知评估室、康复训练室、工娱治疗大厅等场所,配以计算机辅助场景认知训练、模拟现实功能训练、音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专业设备。

诊疗特色:

1.认知障碍疾病早期评估筛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测、基因检测、神经生物标志物检测、医学影像学如核磁共振检查等手段,对认知障碍类疾病做出早期诊断。

2.药物治疗联合非药物治疗:中心主推国际最新指南推荐药物促智治疗方案,能够使用药物精准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联合以非药物治疗,如认知训练、工娱治疗、音乐治疗、芳香疗法、园艺治疗、精神康复、心理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行为矫正及运动疗法等;能延缓疾病进展,最大限度保留痴呆老人认知功能。

3.对有精神行为症状为主的认知障碍类疾病,使用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较快改善患者狂躁、焦虑等精神行为症状,回归稳定情绪和精神状态。

4.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西药治疗方案结合太极、针灸、按摩、中药等中医中药手段;

5.多学科团队服务:中心包括老年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护师、康复治疗师、临床药师、营养师在内的团队工作模式,给多病共存的认知障碍老人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6.在痴呆患者及家庭提供医学人文关爱诊疗服务,指导照料者开展以“认可疗法”为主旨的照料护理,做好痴呆患者的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