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约守护”体验日志] 人民日报 王浩
理解,解决医患矛盾的一剂良药
就在我准备去参加北京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病房的体验前,湘潭产妇惨死在手术台上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医患双方各执一词,剧情一波三折,真相就这样悄悄地躲在幕布之后,对着围观群众狡黠一笑。
纵观过去,层出不穷的医患冲突新闻也都是遵循着相同的逻辑。当患者认为遇到误会或者是不公正对待时,他们直接避开协商等正常方式而诉诸于“医闹”等非正式渠道。媒体为了赢得眼球,蜂拥而上,夸大细节,放大事实。而医院要么揽下全责,乞求舆论的原谅,要么避而不见,给公众留下一副“高冷”的形象。在这种逻辑主导下,医院、媒体、患者,三者的关系打成死结,越拧越紧。
但是此次,我在医院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场景。这次体验给我打开了一扇近距离观察医护人员工作的窗户。因病人特殊,无法配合,周护士不得不采用各种“高难度”动作完成看似普通的护理工作。她们大多数人都有腰间盘突出和关节炎的症状。因人员短缺,工作繁重,胡护士即使得了椎管狭窄,头晕恶心,也坚持工作,只好在午饭时间抓紧输液。我看到的医护人员与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上的形象完全不同,他们敬业、认知、负责、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深入地了解。
这次体验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医患关系问题的视角,启发了一个思考当下医患关系难题的新思路。诚然,医患关系恶化有其制度原因,比如,医疗体制问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这些制度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不是我们任由这个问题继续恶化的借口。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如何缓和医患矛盾问题。
其实,答案没有那么艰深,只有两个字:理解。在体验过程中,周护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医院,最普通的就是生死。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大的就是生死。如果医院能够站在普通家庭的角度上,理解病人家属的痛苦,病人家属能够站在医生的角度上,理解医生的工作难处,那么双方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沟通问题,理性地寻求解决办法。
媒体,应该为医患双方理解建立桥梁。这也是重建医患关系的基础。在抢新闻之前,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如何报道才能促进事件的解决?公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报道?只有回答好了这几个问题,媒体才能成为患者和医院协商的平台,才能为健康医患关系的建立保驾护航。今后,我愿意以一颗有温度的心,一种理解的态度,一种追求真想的心态来面对医患新闻,激浊扬清。
医患矛盾是时候触底反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