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节气养生】立夏养生:避风寒、畅情志、调饮食、适劳逸、慎起居
“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五月初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立夏”。
“节气”的“节”是指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气”是指气候、天气变化。“节气”即是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气候、天气变化。故准确的说立夏为“节”,之后的小满为“气”。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顺序第七,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五月五—七日之间,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4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人与自然,“天人相应”,立夏时节,我们应如何养生保健呢?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立夏养生之道。
1.避风寒
春夏交接,余寒未尽,时有风作,雨水渐多。此时天气忽冷忽热,寒热往来,我们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至关重要,正所谓“春夏养阳”。不要急于减衣物,吃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等,以免损伤阳气。
2.畅情志
夏季,五行属火,五脏在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立夏养生,重在养心。立夏之后,气温渐高,人就容易情绪急躁,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尤其是老年人,因为对热的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生气上火,而诱发心脑血管病。也可因烦热,食欲下降,饮食不香。
所以,立夏时节,尤要注意调畅情志,安神定志,静以修身,除烦戒躁,避免愤懑恼怒。
心情烦闷时,可散散心,阴凉树下坐一坐,闻闻花香,听听鸟语;亦可闭目养神,聆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以平复心情。练练书法也不失为一个宁心养神、调畅心情的好方法。
3.调饮食
立夏之后,天气渐热,雨水渐多,人体也容易出汗。立夏之后,外界的“湿热”见多,体内常因热、汗出现“气阴耗伤”。常出现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或粘,口干口渴,烦躁乏力等。
所以立夏之后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以免助湿。
天热出汗多时,应注意清暑生津、益气养胃。夏季水果蔬菜丰富,黄瓜、萝卜、西红柿、西瓜等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绿豆汤、荷叶粥、银耳粥亦可常喝,有清暑、滋阴的作用。
湿热明显者,山药、扁豆、冬瓜等可常食用,以清利暑湿。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姜是夏季调味之佳品,做菜可适当加点,不但开胃,有助于阳气的生发,还可以避免夏季寒凉食物吃多了损伤脾胃阳气,为“春夏养阳”之道也。
4.适劳逸
立夏之后,白天烈日炎炎,傍晚闷热,加之出汗多,人们容易疲劳困乏, 不愿运动。
清晨,鸟语花香,清风微袭,是锻炼的好时候。
夏季宜适度增加运动量,宜提高机体新陈代谢,但不宜过度。运动出汗,应及时擦干,避免吹风着凉,出汗过多,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耗伤阴液。一般晨练半小时为宜,以太极、散步、慢跑为宜。
5.慎起居
春分之后,昼长夜短,立夏时节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就是说人们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以利于机体阳气外发,晚睡的时间以23点入睡为宜,午间最好小憩一下,正所谓“子午觉”。午睡既可以弥补夜间睡眠之不足,又可以有效缓解日间工作的疲劳。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个夏季养生保健小方法。
夏季出汗多,疲劳乏力者,以党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代茶饮,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夏季上火,心烦、失眠、尿赤者,以竹叶、麦冬、莲子心三味代茶饮,清心安神。
夏季脾虚湿盛,便溏,尿少,甚至水肿者,可吃山药冬瓜排骨汤。以冬瓜、山药、排骨加葱姜蒜、适量肉桂、胡椒、盐炖煮,喝汤吃肉,健脾益气,清暑化湿。
夏季湿气重者,可取花椒、艾叶适量煮水后泡脚。可改善局部循环,温阳暖体,祛除暑湿。需注意,夏季炎热,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出汗多,伤津耗气。
专家介绍:李金辉
副主任医师
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专于辨证,古为今用,以中驭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肝胆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症。
出诊地点:
门诊部二层 中医科门诊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全天(普通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