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资讯 >>专家谈健康

健康资讯

专家谈健康

【小帕讲故事】中医先贤谈小帕

发布时间:2023-06-0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640 (1).gif

  中医先贤谈小帕

  我们知道,“帕金森病”是以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的名字命名的。但当我们翻开一本本中医古籍,却发现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对帕金森病有所论述,只不过名字不同罢了。

  帕金森病的主要运动症状是动作缓慢、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等。中医古籍中,有很多类似的病证,比如:“痹症”(行痹、痛痹、着痹)、“筋挛”、“强直”、“振掉”、“震颤”、“颤振”、“风颤”等。联想小帕的表现,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不都是对帕金森病肌强直和震颤的描述吗?下面,小芙姐就带您捋一捋中医先贤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1.《黄帝内经》对帕金森病的论述

1.jpg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被称为医之始祖,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生的入门书。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震颤的描述,多用振”、“摇”、“掉”、“鼓栗”等。而对于肌强直的描述多用“拘”、“强直”、“痉痹”、“痉”等。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就是说眩晕、身体摇动、战栗,筋脉痿软,不能长时间站立。这和帕金森病患者肢体震颤、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是否形同神似呢?

  2.《金匮要略》对帕金森病的论述

2.jpg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在《金匮要略》中,他把震颤和肌强直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趺蹶”

  “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趺蹶病的症状是病人只能向前行,不能往后退,可用针刺小腿肚的穴位来治疗,针刺二寸深,这种病是太阳经受到损伤引起的。病人手指与手臂关节肿胀并出现振颤,全身肌肉也出现抽动的,用藜芦甘草汤主治。

  医圣不愧为医圣,不但指出了趺蹶病身体前倾,脚步向前冲,身体震颤的特点,还给出了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的方法。

  3.《儒门事亲》对帕金森病的论述

3.jpg

  金代的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录了一例“风搐”的病例,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例帕金森病病案。

  “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口目张唇舌嚼烂,抖擞之状,如线引傀儡。每发,市人皆聚观。夜卧发热,衣被尽去,遍身燥痒,中热而反外寒。久欲自尽,手不能绳,倾产求医,至破其家而病益坚。”

  这则病例的意思是说:一位59岁的老人受到杖打惊吓后得了风搐病。病情严重时,全身颤抖、燥热,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治病,倾家荡产。患者自己也痛不欲生。

  其实,这则病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既描述了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也提及了非运动症状,比如发热、全身燥痒,抑郁情绪等。疾病还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照护负担——“食则令人代哺”,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倾产求医”。而且,这个疾病不能治愈“至破其家而病益坚”。

  4.明清时期对帕金森病的论述

  明清时期,名家圣贤们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有了“颤振”、“老年战振”的病名。

  楼英指出“颤振”即动摇之象,“颤,摇也”,“振,动也”。

  明代孙一奎对“颤振”提出“清上补下”的治疗原则。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出“老人战振”的病名。


  梳理中医古籍,看到众多先贤从不同方面对帕金森病的论述,不禁感叹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古为今用,中西结合,一定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撰稿:吴玉芙

  小帕、小芙姐形象设计:赵浩凯

4.jpg

欢迎关注帕金森病多学科管理公众号

带给您全新的疾病管理体验

把您的小管家领回家吧!

  专家介绍

5.jpg

  吴玉芙,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神经运动障碍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20余年。擅长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等)及各种神经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病等的诊治。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多部。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运动障碍专病门诊)